紫色土丘陵区典型小流域PPCP/EDCs污染特征研究
编号:3050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5 16:54:59 浏览:157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6日 17:38(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8min

所在会场:[5B] 5B、环境科学 [5B-1] 5B-1 环境科学

暂无文件

摘要

本研究采集了长江上游紫色土丘陵区典型小流域19个样点的表层水体、沉积物及悬浮颗粒物,采用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SPE-UPLC-MS/MS)法测定了样品中抗生素、抗寄生虫药、内分泌干扰物等75种新型有机污染物,详细分析了紫色土丘陵区典型小流域内目标PPCP/EDCs类新污染物的分布特征、来源、影响因素及其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关系,并根据风险熵值对其生态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表层水体中75种物质检出率为74.18%,浓度范围为ND-240.35 μg/L,以磺胺类抗生素、抗寄生虫药、咖啡因、内分泌干扰物为主,其中植物雌激素均值最高,为108.05 μg/L;沉积物中物质检出率为58.46%,浓度范围为ND-25.8 μg/kg,以四环素类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为主,辛基酚均值最高,为7.95 μg/kg;悬浮颗粒物中物质检出率为58.25%,浓度范围为ND-1679.54 μg/kg,以喹诺酮类抗生素、抗寄生虫药、咖啡因、内分泌干扰物为主,植物雌激素均值最高,达500.33 μg/kg。从流域分布来看,污染物浓度水平在水体、沉积物和悬浮颗粒物均呈现:流域下游>流域上游的趋势;从样点分布来看,污水口、汇水口及流域下游段污染物浓度较高;从用地类型来看,污染浓度呈现:流域>农业养殖区>居民生活区的趋势;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污染物以农业生活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为主要来源;生态风险评估显示喹诺酮类抗生素、磺胺甲恶唑、罗红霉素、阿维菌素、咖啡因、雌酮、雌三醇、乙炔基雌二醇、辛基酚、壬基酚的风险等级为高风险,此类物质主要分布于污水排放口、汇水口及养殖废水处。本次研究为针对新污染物的流域面源污染减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对保护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促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PPCP、EDCs、抗生素、污染特征
报告人
顾晓云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稿件作者
顾晓云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刘琛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