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东北部古俯冲残留盆地及南海初始裂解机制研究
编号:3017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2 19:37:05 浏览:162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6日 13:2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6A] 6A、海洋地球科学 [6A-1] 6A-1 海洋地球科学

暂无文件

摘要
南海的“前世”受控于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今生”起源于新生代华南陆缘裂解,经历了由汇聚型陆缘向离散型陆缘的构造反转。然而关于古太平洋俯冲系统的构造格局及其构造反转的动力机制尚不明确。庆幸的是,南海东北部陆缘受裂后期构造活动改造较少,因此保存了与古太平洋俯冲有关的残留构造(如火山弧和弧前盆地)。这些残留构造不仅是重建古太平洋俯冲系统的关键参考,也蕴藏着华南陆缘构造反转机制的重要线索。
本研究基于海底地震仪(OBS)记录的中生代沉积层折射震相,结合多道地震剖面、重力数据、钻井资料和岩石学证据,刻画了南海东北部中生代盆地的地球物理特征和空间分布。结果显示,南海东北部中生代地层厚度大(约1-8 km),波速高(3.5-5.5 km/s),密度高(2.55-2.65 g/cm3),盆地整体呈北东走向,内部发育明显的交替褶皱和逆冲断层,与新生代地层特征截然不同。结合盆地西北侧钻遇的花岗岩、南海东南部相似的中生代地层以及巴拉望北部同时代的增生混杂岩露头,重建了连续的古太平洋俯冲系统,包括“火山弧(华南沿海及南海北部花岗岩带)-弧前盆地(南海东北部和东南部中生代盆地)-增生楔(巴拉望北部)”的构造序列。基于此,提出了古太平洋俯冲系统弧前张裂(forearc rifting)导致了南海东部次海盆裂解,俯冲板块的后撤是弧前张裂和南海初始裂解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古太平洋俯冲,弧前盆地,初始裂解,俯冲后撤
报告人
范朝焰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稿件作者
范朝焰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夏少红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