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与海洋共同驱动下东北太平洋2013/14冬季海洋热浪的发生机制研究
编号:2781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2 16:17:33 浏览:222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09:52(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min

所在会场:[SP] 张贴报告专场 [SP-6-1] 6、海洋地球科学

暂无文件

摘要
海洋热浪表示一种海水异常增温事件,其持续时间可从几天到几年不等。这种异常增温事件对海洋生态系统以及渔业经济等具有重要影响。2013/2014年冬季,东北太平洋发生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异常增暖事件(Blob), 造成了重大的经济和生态影响。本研究从大气和海洋的角度探讨了此次Blob事件的形成机制,表明Blob主要是由于从海洋到大气的海气热通量减少和上层海洋冷水水平平流减少导致的冬季冷却减弱所致,并强调了气温异常在Blob形成中的重要性。其中,海气热通量异常主要是由气温升高(贡献约70%)和风速减弱引起的; 水平平流引起的热量的减少主要是由于作用于海洋温度经向梯度的风场减弱导致。本研究利用数值模型进一步评估了气温和风场异常对Blob海表和次表层结构形成的影响。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气温异常在Blob的形成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在敏感性实验中,仅将强迫场中实际气温设置为气候态气温 (不包含气温异常)驱动模型时,Blob现象消失。而在另一敏感性实验中,仅将强迫场中实际风场设置为气候态风场驱动模型时,研究区域仍然存在明显的海温暖异常,且与控制实验海温异常空间分布相似,但强度弱于控制实验结果。与之前研究将Blob的形成归因于主要由风减弱引起的异常海气热通量和水平平流的结果相比,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气温异常在Blob的形成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加深了对Blob形成机制的理解。
关键词
海洋热浪,东北太平洋,气温,海表面温度,数值模型
报告人
陈焕焕
浙江大学

稿件作者
陈焕焕 浙江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