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西印度洋海洋热浪特征及驱动机制
编号:2772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2 16:10:39 浏览:203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8日 10:4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场:[6B] 6B、海洋地球科学 [6B-3] 6B-3 海洋地球科学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本文基于卫星资料揭示了赤道西印度洋海洋热浪年际变化和长期趋势的时空特征以及有关驱动机制。研究表明,赤道西印度洋存在海洋热浪活跃区(48°E-54°E, 2°S-2°N),其主要受到海洋行星波动过程的调控作用。在1982-2020年该海区平均海洋热浪强度、持续时间和发生频次分别为1.54℃,13.33天和1.97次。此外,该海区海洋热浪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其中有11年(1982/1983、1983/1984、1987/1988、1997/1998、2006/2007、2009/2010、2011/2012、2012/2013、2014/2015、2015/2016和2019/2020年)海洋热浪持续时间更强、发生频次更高、总天数更多,这与印太海区主要气候模态厄尔尼诺事件和印度洋偶极子事件密切相关。在热带印度洋,赤道东风异常激发下沉的赤道罗斯贝波,其向西传播至赤道印度洋,导致上层暖水辐合,次表层冷水上涌受抑制,使海表温度异常增暖、海洋热浪发生。此外,热带南印度洋的下沉罗斯贝波也会通过海洋波动的传播和反射过程影响赤道西印度洋海洋热浪的发生。本文也指出,近39年来赤道西印度洋海洋热浪的年平均发生频次、持续时间和总天数都呈现增加趋势,分别为每十年增加1.56次、4.95天和31.72天,这与全球变暖背景下平均海表温度的升高密切相关。
 
关键词
海洋热浪,海洋行星波动,极端事件
报告人
齐睿思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稿件作者
齐睿思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张莹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杜岩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冯明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