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生物群新鳃曳动物化石揭示其早期系统发育、体构新特征和对称性模式
编号:2708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1 23:19:12 浏览:167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8日 11:4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17A] 17A、古生物、古地理与古环境 [17A-3] 17A-3 古生物、古地理与古环境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现生鳃曳动物的蠕形身体构型包括前端发育25纵列吻突的翻吻,发育环纹的躯干以及在某些种类中出现的颈和尾附肢。大部分早古生代的蜕皮类蠕虫发育类似的躯体构型,因此,常被认为是早期的鳃曳动物。然而,对于这些化石的真正亲缘关系仍旧不清楚。笔者报道澄江生物群鳃曳动物新属种Ercaivermis sparios,其前端是翻吻,其上发育16纵列吻突,第一环发育8个吻突。翻吻基部发育两圈环纹,其内有成环的吻突。翻吻之后是发育环纹的颈部和和躯干。躯干末端直径较小,其上发育8个围成一圈的钩状结构。Ercaivermis的吻突以及环肛钩均为发育八辐射对称排列,明显不同于现生鳃曳动物的五辐射对称排列。系统发育结果表明Ercaivermis位于最靠近冠群鳃曳动物的位置,说明早期鳃曳动物的翻吻可能同时存在多种对称性模式。另外,发育16纵列吻突的Ercaivermis表明鉴定化石为鳃曳动物单靠发育25纵列吻突的翻吻是不充分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其它的特征,例如,化石中翻吻的第一环发育8个吻突。最后,基部保留环纹的翻吻和颈部可能暗示其起源于环纹发育的躯干。该研究提供新的形态特征来深入理解早期鳃曳动物的系统发育及其翻吻构型(如吻突的数量、排列和对称性)、翻吻和颈部的起源和演化。
关键词
鳃曳动物,澄江生物群,系统发育,翻吻的起源,翻吻对称性
报告人
王邓
西北大学

稿件作者
王邓 西北大学
VannierJean Université de Lyon
孙洁 西北大学
韩健 西北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