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湖泊沉积物孢粉重建的干旱区末次间冰期以来植被与气候变化
编号:2648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6 15:01:15 浏览:176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16:4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17A] 17A、古生物、古地理与古环境 [17A-2] 17A-2 古生物、古地理与古环境

暂无文件

摘要
末次间冰期(~129–116 ka BP)是地质记录中距离现代最近的一个间冰期(暖期)。开展末次间冰期陆地植被和气候变化研究,对认知全球变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中纬度内陆干旱区在末次间冰期生态系统如何变化,对气候边界条件(例如太阳辐射、全球冰量和温室气体等)的响应过程和机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拟以新疆东部巴里坤湖泊沉积岩芯(BLK11A,62.53 m)为研究载体,通过孢粉进行末次间冰期时段植被和气候变化重建工作。研究结果表明:(1)风力携带的孢粉是巴里坤湖表层孢粉的主要来源,流水的贡献次之,这与我国季风影响区一些湖泊以河流携带孢粉为主的结果存在明显差异;(2)湖泊不同位置孢粉百分比组合和沉积通量沉积差异较大,湖滨干涸的盐碱地生长着大量的藜科(比如:盐角草、盐爪爪)植物,造成了湖滨样品中藜亚科花粉的大量富集,在进行植被和气候重建时应予以甄别和评估;(3)钻孔孢粉数据重建的研究区末次间冰期植被表现出与冰期明显的差异,木本植物花粉(特别是桦木属)显著增多(最高可达~20%),推测在巴里坤湖周围或者沿河流一带水分充足的地方生长着片状/斑块状的桦木林。尽管蒿属和藜亚科植物仍然是优势群落,其浓度明显升高,指示区域植被覆盖度增加。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末次间冰期气候较全新世更为适宜,导致了前者更高的木本植物百分比和浓度。在轨道尺度上西北干旱区植被和气候变化,与季风区气候无显著差异,地球轨道因素引起的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的改变和地球系统内部过程的反馈(反照率、温室气体含量、海陆环流条件等)被认为是末次间冰期气候的主控因素。
关键词
孢粉;末次间冰期;植被
报告人
赵永涛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稿件作者
赵永涛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