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井矿田小山铀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
编号:2587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1 21:25:05 浏览:179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09:1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场:[16A] 16A、矿产与资源 [16A-2] 16A-2 矿产与资源>铀矿

暂无文件

摘要
小山矿床位于鹿井矿田中部,高昔矿床西侧,紧邻下洞子矿床,是一个典型的花岗岩内带型铀矿床,成矿特点与黄蜂岭、高昔、下洞子矿床基本一致,矿体主要受北东向、北北东向构造及其上、下盘碎裂蚀变岩控制,其中以北东向QFII断裂为主控矿断裂。区内出露的主要岩体为印支期第二阶段花岗岩,其次为燕山早期第二第三阶段花岗岩,还有少量煌斑岩脉及燕山晚期碱交代(岩)发育。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以北东向、北北东向断裂为主,断裂内及旁侧热液蚀变发育,地表及深部铀矿化异常发育,铀成矿地质条件较好。
小山矿床铀矿化受区域性QFII断裂、北北东向F7、F8断裂及其上、下盘碎裂蚀变岩带联合控制。含矿主岩是印支期第二阶段中粗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其次是燕山早期第三阶段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不同期次的花岗岩侵入接触界面附近往往赋存有工业矿体群,特别是燕山早期第三阶段花岗岩与早期不同岩体的接触面附近矿化更好。同时,中基性岩脉与花岗岩、断裂构造接触界面对铀成矿极为有利。
初步总结,小山地区铀矿化体主要产出于3种部位:一是直接产于北东向QF断裂带内或紧贴QF号带分布的矿体群;二是产于北东向QF断裂下盘连续垂幅达500m的矿化蚀变带内,铀矿体呈透镜状、群带状产出,集中在QFII上盘110m和下盘270m的范围内;三是受断裂和燕山早期第三阶段中细粒花岗岩岩枝联合影响,产于北东向QF断裂下盘花岗岩岩枝形态变异部位。
控矿因素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受北东向QFII断裂及北北东向F7、F8断裂控制。这几条断裂控制了小山矿床绝大对数矿体的产出,矿体主要产于QFII及F7、F8断裂内及其上下盘;产于断裂下盘煌斑岩内的矿体,矿体品位明显增高,但受制于煌斑岩侵入规模,此类矿体往往品位高,但规模小。
二是受QFII断裂下盘碎裂蚀变岩带控制。受构造活动影响,QFII断裂下盘常发育连续近百米的碎裂蚀变岩带,带内主要为碎裂蚀变岩,经过多期次的热液活动叠加后,形成铀矿化。这类铀矿化呈现出规模大、品位低的特点,同时矿体旁侧多发育连续矿化蚀变,铀矿化(品位大于0.010%)厚度有时能达数百米,这也是小山矿床低品位、大矿量的一个重要的找矿标志。
三是受燕山期与印支期花岗岩岩性界面控制的铀矿化。在燕山期花岗岩与印支期花岗岩岩性接触界面发育大量铀矿化,主要表现在以岩支、岩株方式产出的燕山期与印支期花岗岩接触界面,铀矿化仍赋存于印支期中粗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内,晚期小岩体的频繁穿插侵入对铀成矿影响密切。
关键词
鹿井矿田;小山铀矿床;花岗岩型铀矿床;QFII断裂;
报告人
黄迪
核工业二七0研究所

稿件作者
黄迪 核工业二七0研究所
吕川 核工业二七0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