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质碎屑颗粒的沉积学和地球化学演化:从大兴安岭到呼伦贝尔沙地
编号:2461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1 19:22:46 浏览:166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16:24(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场:[12] 12、地表过程与地貌 [12-3] 12-3 地表过程与地貌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沉积物的粒径分布、粒形特征、地球化学组成是碎屑颗粒侵蚀、搬运、沉积、风化这个系列过程的反映,其被广泛用于沉积相判别和古环境重建。然而,由于技术限制,与粒度分布和/或表面微结构相比,颗粒形状在识别沉积物来源方面的使用频率较低。此外,缺乏从源汇角度对沙质碎屑沉积物粒形变化的系统研究,对粒形沿沉积物输移路径的演化机制仍知之甚少。位于中国东北的呼伦贝尔沙地,在自东向西的河流营力、自西向东的风营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准封闭的地表沉积物循环系统,是研究碎屑颗粒演化的理想区域。本研究在地貌学分析的基础上,沿着大兴安岭山区到呼伦贝尔沙地的河流系统采集了41个河流沙、河流阶地、风成沙和风成黄土不同类型的沙颗粒沉积物样品。此外,还收集了来自中国不同水系的21个典型河流沉积物样品进行比较。利用Camsizer X2粒度粒形仪搭载的高效、定量的动态图像分析技术,对采集的沙质碎屑沉积物样品进行高精度的粒径分布和粒形分析,平均分析颗粒数>500,000颗。结果表明:山区的河流沉积物的球形度、对称性、长宽比、矿物成熟度均显著低于沙地的风成沉积物,但河流进入沙地以后所携带的河流沙与风成沙没有显著的区别。尽管碎屑沉积物从山区到沙地具有明显的地貌学继承关系,但其沉积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在进入沙区以后发生突变,指示了呼伦贝尔沙地的风沙沉积物从源到汇经历了显著的风力改造过程并可能经历多次再循环。该再循环过程使得沉积物球形度提高,并损失长石等易于风化的矿物且富集石英等耐风化矿物。进入沙区以后的河流沙与风沙具有一致的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河流进入沙区以后尽管是河流沉积环境,但由于广泛的风沙交互作用,河流沙具备风沙特征。该研究强调了利用沙漠沉积地层进行古环境重建时,沉积相判别不能仅仅依靠碎屑颗粒的粒度分布特征,地层接触特征和沉积结构可能更为重要,且粒形有潜力成为沉积搬运历史识别的有力工具。
关键词
粒形,动态图像法,球形度,地表过程,沉积环境
报告人
梁鹏
特聘副研究员 浙江大学

稿件作者
梁鹏 浙江大学
杨小平 浙江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