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相沉积记录的毛乌素沙漠全新世化学风化强度变化
编号:2452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5 19:30:09 浏览:171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16:48(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12] 12、地表过程与地貌 [12-3] 12-3 地表过程与地貌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毛乌素沙漠位于东亚季风边缘区、沙漠-黄土过渡带及北方农牧交错区,是研究晚第四纪古气候环境变化的理想场所。研究选择位于沙漠东缘的典型风成沙-河湖相剖面(ABY),基于AMS14C测年结果,建立基本年代框架,结合野外沉积相识别,通过对采集样品进行粒度、烧矢量、色度、地球化学元素和土壤微型态等指标的综合分析,关注全新世以来区域化学风化强度之变化。研究结果显示:(1)ABY剖面整体处于为初等和中等化学风化程度,CIA值范围为42.89–66.68。总体上历经化学风化强度先减弱后增强再减弱的过程。从不同沉积相来看,其化学风化强度表现为:湖相沉积>砂质泥炭>现代土壤>风成沙;(2)区域古气候环境变化可大致分为以下4个阶段:Ⅰ:12.2 ka BP之前(全新世之前),以风成沙为主,CIA值平均值小于45,表现为平均粒径较粗,烧失量较低,亮度值较高等特征,可能指示了此时期干燥寒冷;Ⅱ:12.2 ka BP–10 ka BP(早全新世),以湖相沉积为主,CIA值明显升高并达到整个剖面最大值,粒径组分中细粉砂和粗粉砂含量明显增加,烧矢量明显增大,亮度值降低,可能指示了该时期区域发育于浅水湖泊水环境,化学风化作用较强,气候温暖湿润;Ⅲ:10.0 ka BP–4.1 ka BP,以砂质泥炭沉积为主,小于63μm的粘粒、粉砂含量相对较多,CIA值相对较高,亮度值总体处于较低水平,烧失量较高并呈现出波动,同时微形态指标显示:由于浸出增强和次生黏土作用,砂质泥炭周围发育有浅棕色的残余粘土和红褐色的铁-锰物质,认为该时间段区域化学风化强度相对较强,气候以温暖湿润为主;Ⅳ:4.1 ka BP以后,沉积物以风成沙和次生黄土为主,CIA值明显降低,大于125μm的粗颗粒明显增多,亮度增大、烧失量较低,区域化学风化强度较弱;(3)结合区域对比和影响机制分析,认为该区域的化学风化强度变化是对全新世东亚季风环流的积极响应。
 
关键词
毛乌素沙漠;全新世;化学风化强度;河湖相沉积
报告人
李怡静
陕西师范大学

稿件作者
李怡静 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刘小槺 陕西师范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