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下降背景下毛乌素沙地2000-2020年土壤风蚀的动态变化
编号:2434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1 19:17:31 浏览:194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09:0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12] 12、地表过程与地貌 [12-2] 12-2 地表过程与地貌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土地利用变化会显著影响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壤风蚀强度。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北方风力明显下降。在此背景下,位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毛乌素沙地在2012年以来出现了大规模的农田开垦,大面积的草地和沙地被开垦为农田。在风力下降背景下,农田开垦是否会引起风蚀量的上升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此外,在此轮开垦中出现了不同的开垦模式,即大农场模式和家庭农场模式,不同开垦模式下农田风蚀量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为了回答问题,基于实地观测结果,采用RWEQ (Revised Wind Erosion Equation)模型模拟了2000-2020年不同情景下毛乌素沙地的风蚀过程。结果显示:毛乌素沙地2000-2020年年均风蚀量为555.9 t/km2,且年均风蚀量呈波动下降趋势。人类活动引起的风蚀量均为负值且集中在一个相对窄的范围。同时,人类活动只是在小区域或点状尺度上影响毛乌素沙地的风蚀量。2013-2017和2018-2020年新开农田的年均风蚀量分别为309.36和236.57 t/km2/a,比老耕地高42%以上。相比于开垦之前的土地利用类型,2013-2017和2018-2020年由新开农田引起相同地块的风蚀量分别下降了134.55和158.94 t/km2/a。2013-2017年间,家庭农场模式农田的年均风蚀量比大农场模式高了18.92%,表明大农场模式更适合毛乌素沙地。但是,大农场模式的农田在前三年休耕期间的风蚀量约为种植期间的两倍,所以,应缩短其休耕期或者在休耕期间采取必要的保护性措施减弱风蚀。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RWEQ;农田开垦;风力下降;土壤风蚀
报告人
刘秀帆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稿件作者
刘秀帆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杜鹤强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