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2020年三江源区冻土变化特征
编号:2356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1 16:54:19 浏览:184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8日 10:06(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场:[18A] 18A、冰冻圈科学 [18A-4] 18A-4 冰冻圈科学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多年冻土作为高寒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其变化对土壤水热状况、植被生长发育、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工程建设的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但目前关于多年冻土的变化研究大多集中在1960年以后,对更长时间尺度的冻土变化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本研究基于1901‒2020年CRU月平均气温数据,结合气象站点和土壤类型数据,通过TTOP模型和Stefan公式模拟了三江源区1901‒2020多年冻土顶板温度(temperature at the top of the perennially frozen/unfrozen ground, TTOP)、活动层厚度 (active layer thickness , ALT)、季节冻结深度(seasonal freezing depth, SFD)的时空变化特征(图1,2,3)。同时,通过气象站点月平均气温数据、已有冻土分布图和实际钻孔数据验证模拟结果。
研究表明,在过去120年里,多年冻土温度并非一直处于退化状态,而是随气候的冷暖交替呈现出波动变化。具体表现为:在1900s到1930s,多年冻土面积由263.9 × 103 km2减少至233.3 × 103 km2 ;而在1940s到1970s,从232.3 × 103 km2 增加至260.9 × 103 km2;但到2010时,再次减少到228.9 × 103 km2。TTOP也经历了上升‒下降‒再上升的过程,总体上表现出从1900s的–1.34 ± 2.74 °C上升至2010s的–0.48 ± 2.69 °C,其中以TTOP< −5 °C的变化最为显著,面积占比从8%减少至1%。在气候相对温暖的时期,多年冻土顶板温度升高、多年冻土面积减少、活动层厚度增加。但在多年冻土退化为季节冻土的区域,其季节冻结深度大多大于3.5m,因而,虽气候变暖会导致季节冻结深度变浅,但整个季节冻土区的季节冻结深度变化不大。
关键词
三江源区,多年冻土,TTOP模型,Stefan公式
报告人
陈方方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稿件作者
陈方方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罗栋梁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高怡婷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雷汶杰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