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头区冻土影响下的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特征
编号:2306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1 15:28:26 浏览:183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8日 09:54(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场:[18A] 18A、冰冻圈科学 [18A-4] 18A-4 冰冻圈科学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黄河源头区是我国重要的高寒生态安全屏障,冻土空间分布特征十分复杂,冻土的存在使有机质分解缓慢,碳储量较高,同时源头区生态系统空间分异较大,SOM、TN、C/N含量变化对各生境要素响应较敏感。然而,不同冻土类型下各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究竟如何尚无定论。为此,本文以黄河源头区4种不同冻土类型(片状连续多年冻土、不连续多年冻土、岛状多年冻土、季节性冻土)为研究对象,结合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探讨不同冻土类型土壤SOM、TN、C/N含量在海拔高度、活动层中不同土壤深度、植被特征及土壤PH各环境因素下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源头区SOM、TN、C/N含量分布与冻土空间分布特征相一致,大致表现为自片状连续多年冻土过渡到季节性冻土,各含量逐渐降低。其中,连续多年冻土区(查拉坪)SOM、TN、C/N含量最高,分别为257.45±80.97g/kg、9.34±2.30g/kg、27.48%,季节冻土区(鄂陵湖)含量最低,为22.17±8.87g/kg、1.29±0.43g/kg、17.06%;(2)土壤SOM、TN、C/N含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大,连续多年冻土区海拔最高(4683 m),对应的各含量最高,季节性冻土区海拔相对最低(4358 m),对应的含量最低,各样地SOM、TN、C/N变异较大,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3)随冻土区活动层中不同土壤深度变化,SOM、TN、C/N含量减少,0-10 cm内含量最高,30-40 cm内最低,4个样地整体的SOM、TN、C/N含量下降幅度分别为39.14%、38.8%、6.34%;(4)区内土壤SOM、TN、C/N含量与植被覆盖度、地上生物量呈显著(P<0.05)正相关关系,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关系,与植被多度相关性不强(P>0.05);(5)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源头区内土壤PH对冻土SOM、TN、C/N影响最大,解释率达53.7%。本文对冻土环境下利用SOM、TN、C/N含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明晰碳变化机理和全球变化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
黄河源头区,不同冻土区,有机质,全氮,碳氮比,活动层
报告人
李世珍
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稿件作者
罗栋梁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李世珍 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