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部长周期地震与火山扰动机制的火山喷发前驱信号研究:以阿拉斯加火山群为例
编号:2233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1 17:32:42 浏览:216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13:1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9B] 9B、地球物理与大地测量 [9B-2] 9B-2 地球物理与大地测量

暂无文件

摘要
火山喷发预测关系国计民生,是我国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难题之一,寻找喷发前兆并理解其与火山扰动过程的物理机制是破解难题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测震技术的发展,地震仪已普遍用于火山监测。不同的地震波形信号与特定的火山活动过程相联系,其中富含低频信息的深部长周期地震与火山内部的岩浆活动关系密切,被视为潜在的火山喷发前驱特征。然而,由于其震相特征不明显,由传统检测方法与分类手段所生成的长周期地震目录存在数量欠缺与主观性偏差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将根据阿拉斯加火山群的地震目录与波形数据,结合频谱分析与频率指数的概念,对人工标记的长周期地震目录以量化方式进行系统性再分类。同时, 利用再分类结果,以长周期地震的波形数据为模板信号结合模板匹配法自动拾取2005-2022 年来未被收录的长周期地震并对其进行震级预估、空间重定位以及时序分析,以探讨不同火山机体下深部长周期地震的活动特征与发生机制,理解其与火山、岩浆活动的关联机制,为我国火山喷发预警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与有效的数据支持。目前本研究已在位于阿拉斯加的7座火山上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包括 Akutan、Aniakchak、Makushin、Okmok、Pavlof、Veniaminof 火山以及 Katmai 火山群,新拾取的长周期地震信号至少是已有地震目录的两倍。 通过对Akutan火山深部长周期地震信号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相较于火山构造地震,深部长周期地震倾向于在岩浆房膨胀期以震群形式发生,且其较低的优势频段由诸如岩浆运输等动态发生机制所主导,而非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能量衰减。
关键词
深部长周期地震,火山活动,火山喷发预兆,阿拉斯加火山
报告人
宋子琳
香港中文大学

稿件作者
宋子琳 香港中文大学
陈衍佐 香港中文大学
ROMANDiana Carnegie Institution for Science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