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冲带正断型地震的破裂过程研究:以2009年北安达曼海Mw7.5级地震为例
编号:2231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1 11:27:43 浏览:150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6日 08:02(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min

所在会场:[SP] 张贴报告专场 [SP-9-1] 9、地球物理与大地测量

暂无文件

摘要
    地震的破裂过程及相应的破裂模型是研究地震的发震成因、破裂动力学机制和探查活动断层等研究领域的重要基础,在地震实际应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防震减灾、海啸预警和危险性评估等。大地震往往发生在板块边界或构造变形较为活跃的地区,俯冲带的发震类型多以逆冲机制为主。2009年8月10日位于印度洋东北部的安达曼-苏门答腊俯冲带发生了一次矩震级Mw7.5级的主正断型并伴有走滑机制的大地震,此次事件还包含明显的非双力偶成分(Global CMT目录给出的非双力偶成分占比为61%),暗示其破裂过程较为复杂,用简单平面断层破裂来解释不够准确。本文通过地震学相关的分析方法,包括余震活动性分布,周边中强地震震源机制反演,大地震多点源反演以及有限断层滑移反演等研究2009年北安达曼地震的破裂过程,分析俯冲带正断型地震的破裂模型。研究表明主震周边余震分布空间上有南北分段现象,在北纬14°以南区域的余震深度分布相较北部区域的余震深度分布较浅。周边中强地震特别是震级较大的余震震源机制解表现为南侧分段走滑类型、北侧分段正断类型的差异性特征。多点源结果表明2009年Mw7.5级北安达曼地震包含四次较强的子事件,这些子事件在不同的发震时间上震源机制具有逐渐变化的特点。此外有限断层反演结果也支持此次地震具有较为复杂的破裂过程,其主要滑移分布在上覆增生楔变形区。观测结果表明俯冲带浅源正断类型地震可以发生在倾斜板块汇聚地区,在转换拉张构造背景作用下主要滑移发生在上覆增生楔过渡变形区,进而诱发大洋地壳俯冲区的后续破裂,形成正断型并伴有走滑机制的地震事件。安达曼-苏门答腊俯冲带由南至北俯冲角度逐渐增大及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和安达曼海的弧后扩张速率的不同可能是此次地震破裂的主要因素,致使断层滑移分布具有明显不均匀性。推断地震发震区构造变形复杂以及上覆增生楔破裂和后续二次破裂相互作用是导致此次地震具有明显非双力偶成分的主要成因。
 
关键词
正断型地震;复杂破裂;有限断层反演;多点源反演;非双力偶
报告人
白起鹏
博士后 南方科技大学

稿件作者
白起鹏 南方科技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