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土壤表层温度测量的不一致性与校正
编号:2164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5 20:06:30 浏览:169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6日 14:36(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场:[18A] 18A、冰冻圈科学 [18A-1] 18A-1 冰冻圈科学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土壤表层温度是表征土壤热状态的重要因子,可直接反映地–气能量交换机制。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气象局对土壤表层温度进行了长期、系统的观测,观测数据已被广泛应用至科学研究中。中国气象局土壤表层温度早期的观测是由技术人员将水银温度计插入土壤中得到。在季节性积雪覆盖较厚的地区,雪表温度会被记录为土壤表层温度。随着气象观测自动化的推进,土壤表层温度由人工水银温度计测量转为使用热敏电阻传感器测量,温度探头被埋设在不同深度的土壤中自动记录相应深度的土壤温度。由于积雪导热性差、高反照率等特征,在积雪区,上述测量方法的变化会导致土壤表层温度数据不一致。
本研究以中国气象局天山地区87个站点为例,计算了两种测量方法的温度差(ΔT),并通过数值模拟对观测数据进行了归一化处理。结果表明,1月平均雪深0.20±0.10 m,ΔT高达-7.5±2.2 ℃。自1970年至今,积雪区归一化后的土壤升温速率为0.09 ℃ yr-1,而原始数据的升温速率为0.14 ℃ yr-1,极大高估了真实的土壤温度变化。本研究所述方法为校正中国气象局土壤表层温度的历史资料提供了数值方法,对建立长时间序列土壤温度记录,理解土壤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至关重要。

关键词
气候变化;土壤表层温度;数值模拟;积雪区;人工观测
报告人
王升第
兰州大学

稿件作者
王升第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曹斌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青藏高原数据中心
郝建盛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环境研究所;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
孙文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张琨 香港大学数学系;香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