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极Amery冰架底部海洋冰的分布及其厚度
编号:2123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5 20:07:48 浏览:186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16:49(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场:[18A] 18A、冰冻圈科学 [18A-3] 18A-3 冰冻圈科学

暂无文件

摘要
冰架是极地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动态变化监测是评估冰盖物质平衡及其对海平面影响的重要途径(Shepherd et al., 2018)。冰架底部冻结形成的海洋冰是影响冰架动力学的一个关键因素,并已陆续在南极洲的多个冰架下被发现(Neal, 1979; Thyssen, 1988; Craven et al., 2004; Holland et al., 2009)。Amery冰架是东南极的最大冰架,该冰架下的海洋冰首次在1968年通过钻孔发现(Morgan, 1972)。在2001年,Fricker et al. (2001) 给出了Amery冰架底部沿两个纵向带分布的海洋冰结果。然而,这些20年前的反演结果的精度受到早期机载雷达探测能力和积雪密度模型的不确定性以及来自卫星冰流速的冰平流和应变率估计的误差的限制;同时由于后续观测的缺乏,对Amery冰架海洋冰的空间分布与厚度研究此后未再进行更新。在全球持续变暖的背景下,有必要对冰架底部的海洋冰层的厚度及其空间分布进行新的评估。
本研究基于2015-2019年中国南极科学考察(Chinese National Ant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CHINARE)期间获取的机载雷达回波探测(radio-echo sounding, RES)数据提取的大气冰(meteoric ice)厚度,利用静力平衡假设下的冰厚模型重新估计了Amery冰架下海洋冰的空间分布与厚度。同时,将RES结果与由现有BedMachine Antarctica冰厚数据推算的海洋冰厚进行比较,并使用澳大利亚AMISOR(Amery Ice Shelf Ocean Research)项目提供的热水钻孔测量结果,评估了RES冰厚数据及对应冰厚模型结果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结合CHINARE期间采集的水文数据以及Yang et al. (2021) 提供的Amery冰架底部及海底地形,分析了冰腔形状与海洋环流对海洋冰形成及其空间分布差异的潜在影响。结果显示Amery冰架西北部存在两条纵向分布的海洋积冰带,这与Fricker et al. (2001) 的早期研究结果一致,但海洋冰层的厚度相对已变薄。在冰架中部,发现了比早期研究更厚的海洋冰堆积,其厚度超过30m。RES结果与BedMachine结果均显示了两条明显的纵向带,且两种冰厚模型结果与钻孔测量值的偏差在10%~25%以内。通过分析冰下地形以及受其影响下的海洋环流,我们推测冰架南部东侧下的海底抬升阻碍了暖水的南侵,从而造成海洋冰在冰架中部的堆积。这些发现可能是冰架底部冻融模式发生改变的反映,并为冰架底部物态变化监测与稳定性分析和冰架演化数值模式评估提供新的参数和关键输入。
关键词
Amery冰架,海洋冰
报告人
王丽娟
同济大学

稿件作者
王丽娟 同济大学 空间信息科学及可持续发展应用中心;同济大学 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自然资源部极地科学重点实验室
唐学远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自然资源部极地科学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 海洋学院
郭井学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自然资源部极地科学重点实验室
乔刚 同济大学 空间信息科学及可持续发展应用中心;同济大学 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
安璐 同济大学 空间信息科学及可持续发展应用中心;同济大学 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
孙波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自然资源部极地科学重点实验室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