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高山区29条冰川能量-物质平衡模拟研究
编号:2097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1 09:27:32 浏览:225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6日 13:24(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场:[18A] 18A、冰冻圈科学 [18A-1] 18A-1 冰冻圈科学

暂无文件

摘要
冰川表面与大气之间的物理机制对于理解冰川消融机理和过程至关重要。与新兴的全球或区域尺度的冰川物质平衡模拟研究相比,对监测冰川的微观尺度研究有助于捕捉冰川消融细节,并量化不同气候区影响下的冰川消融差异。因此,我们通过气象和物质平衡观测模拟亚洲高山区29条冰川的能量通量和物质损失,量化了气候状况如何影响亚洲高山区冰川的物质损失,并预测了到21世纪末,在共享社会经济途径(SSP)下的冰川物质损失。得到了以下结论:1)三个气候区的冰川能量通量和物质平衡组分存在明显的差异。净短波辐射(SWnet)和感热通量(Qsens)决定了29条冰川的能量供应,而主要的能量支出项是净长波辐射(LWnet)和潜热通量(Qlat)。物质平衡年尺度上西风主导区域和季风主导区域的差异为:表面融化(26.3%)、升华(18.8%)、降雪(10.2%)和再冻结(2.8%)。2)亚洲高山区固态降水量的减少是造成冰川物质损失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在西风带占主导地位的地区,而以季风主导区域固态降水量减少最小。3)预计到2100年,与2020年相比,29条冰川的冰储量将减少58±19%至77±11%。西风主导区域和季风主导区域之间的平均冰储量损失差异约为15%。
 
关键词
亚洲高山区,冰川物质损失,能量通量,大气环流,预估
报告人
李宏亮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稿件作者
李宏亮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王璞玉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