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Offset-tracking和D-InSAR的格陵兰冰川流速监测方法研究
编号:2058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5 17:45:27 浏览:239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17:49(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场:[18A] 18A、冰冻圈科学 [18A-3] 18A-3 冰冻圈科学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提取格陵兰冰盖流速的主要方法包括偏移量跟踪和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前者在低相干性影像上的稳健性和不需相位解缠,使其成为目前提取冰川流速的主流方法,但其精度仅为约0.1像素。雷达干涉差分测量技术(D-InSAR)的提取精度为厘米级,但冰川的快速流动极易造成形变梯度超过雷达干涉的相位解缠阈值。哨兵-1号雷达数据的短时间基线提供了良好的相干性,但传统D-InSAR在解缠时依旧存在错误。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从D-InSAR干涉图中减去模拟形变相位,得到残余低梯度相位的方法。其中,模拟形变相位可利用偏移量跟踪技术或任何其它冰流速数据集估计,且目前的冰流速数据集往往都是由偏移量跟踪方法制作的。对残余低梯度相位进行解缠后,与之前减掉的模拟形变相位相加得到最终的完整形变场。选取格陵兰冰盖北部的4个冰川区域进行研究发现:(1)相比于传统D-InSAR干涉结果,降低梯度的残余相位在春夏秋冬的相干性分别提高了0.037、0.032、0.037和0.039;残余相位的梯度模则分别降低了0.054、0.044、0.056和0.064弧度;(2)时间基线在夏季的敏感性大于其它季节,且本研究对季节性的敏感性低于传统D-InSAR;(3)本研究获取的流速场具有更为连续的时空分布;(4)6天时间基线下,本研究在冰川中下游的最大可监测形变约为3.6米,而传统D-InSAR的最大可监测形变为1.4米。因此,本研究不仅扩大了D-InSAR可以正确解缠的范围,也提高了冰川中下游快速运动冰川区的解缠稳健性,为应用InSAR方法监测格陵兰快速运动冰川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撑。
关键词
冰川流速;D-InSAR;相位解缠;偏移量跟踪;格陵兰冰盖
报告人
冯小蔓
中山大学

李刚
助理教授 中山大学

稿件作者
冯小蔓 中山大学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陈卓奇 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李刚 中山大学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鞠琦 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杨治斌 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程晓 中山大学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