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器学习和遥感大数据的东北地区湿地碳库核算
编号:205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7 20:16:40 浏览:229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13:0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场:[7A] 7A、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 [7A-3] 7A-3 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

暂无文件

摘要
    湿地作为巨大的天然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东北地区作为全国湿地分布的重点地区,核算东北地区湿地碳储量对于了解全国乃至全球的湿地碳库有着积极作用。在本研究中,我们在遥感大数据的支持下分别估算了土壤碳储量和植被生物量。1、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和遥感大数据对湿地土壤有机碳进行估算,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湿地土壤碳储量巨大,为3.40±0.13 Pg C,湿地平均有机碳密度为44.30±1.72 kg C m-2。气候、植被和地形对土壤有机碳密度有显著影响,表层 (0~30 cm)湿地有机碳密度主要受气候因子(如温度,r=0.54, p<0.001)的影响,而中层 (30 ~ 60 cm)湿地有机碳密度主要受气候因子和植被因子的影响。此外,地形(r=0.35, p<0.001)对土壤深层(60~100 cm)湿地有机碳密度的影响较大。在空间上土壤有机碳密度由北向南逐渐降低,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大兴安岭地区碳储量明显高于辽河平原。2、利用多年地上生物量实测数据和遥感大数据,通过对比不同的指标和模型,发现东北地区地上生物量多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基于植被指数、地表温度和地表水指数的随机森林模型在估算湿地生物量精度较高(R2=0.78),多年湿地生物量平均值为682.89±31.69 g⋅m-2,在空间上由北向南普遍增高。在时间上,2000年以来湿地生物量以3.45 g⋅m-2⋅year-1的速度缓慢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夏季平均气温下降,二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湿地生物量会对湿地土壤碳的积累有着非常重要影响. 加强湿地管理,保护湿地、增加湿地碳汇能力和提高湿地碳库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关键词
东北,湿地,机器学习,遥感,有机碳,碳库
报告人
任永星
吉林大学

稿件作者
任永星 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毛德华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李晓燕 吉林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