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南段芦山地震区域壳幔三维电性结构及孕震环境
编号:1947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5 16:45:10 浏览:165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17:4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9A] 9A、地球物理与大地测量 [9A-2] 9A-2 地球物理与大地测量

演示文件 附属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龙门山构造带南段是青藏高原物质东移的前沿地带。为探讨2022年Ms6.1芦山地震是否为2013年Ms7.0芦山地震的强余震,以及两次芦山地震的余震为什么相对2008年汶川地震余震更聚集,项目基于阵列大地电磁测深数据,建立了区域壳幔电性结构三维模型。电性结构模型显示,松潘-甘孜中地壳、四川盆地浅表层、川西前陆坳陷和龙门山构造带莫霍面存在明显的低阻异常。芦山地震区域一方面在青藏高原物质东移受到四川盆地阻挡过程中存在挤压变形,另一方面受到深部低阻塑性物质向上扩展应力作用影响。宝兴至名山20km以浅发育几个电性结构不均匀体,共同构成了应变非连续段,有利于应力高度积聚而孕育强震。芦山地震区余震主要围限在宝兴-中林-大兴-芦山低阻区域内,该低阻区和龙门山构造带南段整体为高阻结构具有明显的电性结构差异,这是芦山地震余震未像汶川地震余震一样沿龙门山构造带广泛分布的电性结构基础。因2022年芦山地震与2013年芦山地震都发生在大川-双石断裂至大邑隐伏断裂深部的同一低阻区域,从电性结构特征来看,2022年芦山地震是2013年芦山地震的余震。
关键词
芦山地震,大地电磁,三维电性结构
报告人
张刚
西南科技大学

稿件作者
张刚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西南科大四川天府新区创新研究院
王绪本 地球勘探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唐瑀书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马妤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张新海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李德伟 地球勘探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黄春梅 四川省地震局
蔡学林 地球勘探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