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河流溶解性碳动态变化及其内部耦合关系研究
编号:1871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5 16:13:50 浏览:153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13:12(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场:[21] 21、碳中和科学与技术 [21A-3] 21A-3 碳中和科学与技术

演示文件 附属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溶解性碳(DC)是全球及区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揭示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与非生物过程。然而,当前关于DC动态变化及其内部耦合关系的研究十分有限,急需相关内容的补充。本研究将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相结合,以我国长江上游西南地区典型喀斯特河流为例,探索了流域物理化学特征、溶解性无机碳(DIC)、水-气界面二氧化碳(CO2)交换、溶解性有机碳(DOC)成分及特性。研究显示,碳酸盐溶解耦合光合作用极大地解释了喀斯特河流DIC时空动态。碳汇效应导致表层水体CO2量级较低,其河流CO2分压(pCO2)和CO2通量(FCO2)分别为620.3 ± 1028.7 μatm和154.3 ± 772.6 mmol/m2/d。喀斯特河流具有强烈的生物讯号,其生物源指数(BIX)和腐殖化指数(HIX)分别为0.77-0.96和0.67-0.78,表示河流DOC受显著的内源过程所约束。类腐殖质是喀斯特河流DOC的主要成分约占39.0%-75.2%。同时,类色氨酸为不同季节水体DOC的共有成分,其平均比例为5.84% ± 2.31%。喀斯特河流生物新陈代谢能够建立DIC和DOC成分的内部耦合关系,同时可能驱动部分DC在有机相和无机相中持续循环转化。该研究突出了生物过程对喀斯特水体DC的重要作用,以期为碳中和背景下岩溶系统碳循环研究补充基础理论。
关键词
溶解性碳,二氧化碳排放,喀斯特河流,生物讯号,碳循环
报告人
倪茂飞
副教授 贵州民族大学

稿件作者
茂飞倪 贵州民族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