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洛文尼亚典型岩溶区土壤CO2动态变化特征
编号:1852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0 21:25:39 浏览:150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14:0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场:[21] 21、碳中和科学与技术 [21A-3] 21A-3 碳中和科学与技术

暂无文件

摘要
土壤CO2是岩溶作用的重要驱动力,也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岩溶碳循环的纽带。土壤CO2含量及其变化规律研究,关系到土壤呼吸CO2排放通量估算的准确性,同时土壤CO2下伏为溶蚀碳酸盐岩提供驱动力,产生的碳汇量应给予进一步考虑。选择斯洛文尼亚典型岩溶区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土壤CO2、土温与土壤水分高分辨率监测,分析土壤剖面不同指标动态变化、分层效应和相互关系以及昼夜尺度土壤CO2与土温滞后效应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温度与气温变化一致,上部土层对气温响应敏感出现昼夜变化,下部土层表现为多日变化,土壤CO2与土温存在昼夜滞后效应,昼夜滞后环呈顺时针方向演变,土壤干化阶段滞后环呈螺旋式下降,降雨期间则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土壤水分变化主要受降雨控制,对降雨过程响应及时,不同深度分层效应明显,由于草地根系保水性以及土岩界面的存在,上部和下部土层含水量较高,土壤CO2与土温昼夜滞后环滞后程度受土壤水分控制,水分越高滞后效应越显著;降雨过程中,不同深度土壤CO2含量均有不同程度较快速的升降现象,雨水入渗土壤层的活塞效应和向下迁移过程是土壤CO2含量陡升陡降现象的主要原因。降雨过程中,大气CO2含量较大幅度降低以及土壤CO2的快速下降现象,说明大气与土壤CO2均参与了下伏碳酸盐岩的溶蚀过程,部分CO2随雨水脉冲过程向下运移,受生态系统控制的CO2成为下伏碳酸盐岩溶蚀驱动力,为准确估算岩溶区土壤呼吸排放通量和评价岩溶作用的土壤CO2减源效应提供了科学依据,其产生的碳汇可能是整个生态系统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CO2;分层效应;滞后效应
报告人
张宁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稿件作者
章程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张宁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