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地热流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编号:1846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0 19:37:45 浏览:156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14:36(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场:[21] 21、碳中和科学与技术 [21A-3] 21A-3 碳中和科学与技术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粤港澳大湾区地热资源丰富,但人们对区内地热流体地球化学特征的认识还存在一定争议。本文对27组地下热样品的水化学分析表明,研究区内陆地热水的水化学相主要为重碳酸盐型,沿海地热水则主要呈氯离子型。地热水的δ2H和δ18O值分别为-30~-48‰和-5.2~-7.5‰。内陆地热水的δ2H和δ18O值沿当地大气降水线(LMWL)分布,表明内陆地热水来源于当地大气降水补给。沿海地热水的δ18O值偏离当地大气降水线并向海水数据点靠拢,沿海地热水的δ18O值与Cl-含量呈强正相关,表明沿海地热流体源于当地大气降水和海水混合补给。经典地球化学温标、多矿物平衡状态模拟、硬石膏-玉髓矿物对饱和指数模拟以及硅-焓混合模型揭示的粤港澳大湾区地热系统最可能的热储温度为104~156℃。内陆地热水中的地下冷水的混入比例为52%~84%,沿海地热水中海水的混入比例高达37%。粤港澳大湾区内陆和沿海地热水的最大循环深度分别为3300~4800m和3200~4200m,没有显著差别。水化学组成与氢氧同位素研究均表明,水岩反应和混合作用共同控制着研究区地下热水的地球化学行为。
 
关键词
氢氧同位素,补给来源,热储温度,地球化学模拟,混合作用,水岩反应
报告人
魏正安
深圳大学

稿件作者
魏正安 深圳大学
黄少鹏 深圳大学
徐讲湾 深圳大学
唐科 深圳大学
袁潮 深圳大学
李献瑞 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