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北部现今地温场研究
编号:1842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0 19:08:51 浏览:137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6日 08:04(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min

所在会场:[SP] 张贴报告专场 [SP-21] 21、碳中和科学与技术

暂无文件

摘要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北部具有多处地热异常显示,精确刻画现今地温场对地热有利区预测和油气保存状态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钻井测温数据为基础,岩石热物理性质测试为手段,刻画了研究区的现今地温场分布特征,分析了深部热背景、断裂发育情况和岩石热物理性质对地温场的影响,从而形成对岩石圈热结构的认识,最后对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北部地热有利区做出预测。通过测试263块岩石热导率和80块岩石生热率,结合钻井分层数据建立起了松辽盆地北部具有代表性的岩石热物性柱。通过计算分析发现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北部具有良好的热背景,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均较高,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0km-2km地温梯度介于28.3℃/km-52.3℃/km,大地热流介于32.0mW/m2-98.0mW/m2,平均值为72.4±14.1mW/m2。1km-5km定深温度均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随着埋深增加,研究区南部和北部地温差异逐渐增大;地层温度和埋深有良好的对应关系,但不同构造单元之间温度差异受深部热源影响。松辽盆地为“冷壳热幔”结构,地幔贡献了53.5%-63.6%的热量,地壳岩石放射性产热贡献25.3%-46.5%的热量,以部分熔融状态赋存的壳内低速高导层贡献了约12%的热量,向北贡献量逐渐降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北部现今地温场格局形成的原因为:地幔热源作为研究区的主要热源,岩石放射性衰变产生的热量和部分熔融体作为附加热源对现今地温场存在一定影响;深大断裂的发育为热量向浅部运移提供了通道;岩石热导率为热流的再分配和保存具有重要作用。大庆长垣南部和齐家古龙南部以及朝阳沟阶地150℃等温面埋深较浅,推测其为地热有利勘探区。
关键词
现今地温场;热物性柱;成因机制;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北部
报告人
李潇
硕士研究生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稿件作者
李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