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3D自然城市为载体探索城市结构——以香港为例
编号:1787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8 17:46:48 浏览:211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6日 13:4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场:[8A] 8A、城市与区域地理 [8A-1] 8A -1 城市与区域地理

暂无文件

摘要
随着人类社会和社会地位的细化,如今的城市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在Alexander(2002)和Jiang(2013)看来,城市结构被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其中小结构远多于大结构。Jiang(2016)提出的生活结构的概念将城市空间视为一个整体,并从分形的角度直观地分析了人类活动的分布。生活结构可以存在于建筑、社区、城市等层面,体现了自相似的分形属性和缩放层次是复杂系统的共同特征。
城市可以根据道路网络划分为若干街区。街区的面积遵循重尾分布,而不是正态分布。利用街区面积的平均值,可以将区块分为两部分,即高于平均值且数目少的头部和低于平均值且数目多的尾部。在本摘要中小街区将被归类为自然城市,头部的大街区将被归类为农村地区。尽管如此,在上述经典的自然城市生成过程中,路网和街区是在二维空间生成的。这意味着所有道路的交叉点都被视为二维空间中的道路交叉点,而一些可能互不相交的三维道路则被忽略,这给自然城市的生成带来偏差。本摘要旨在将三维道路纳入自然城市的生成过程,改进后的模型将更清楚地显示城市的内在空间结构,并更符合人类的空间感知。
技术框架包括三个重要部分:从三维道路网络中提取道路交叉点;基于三维道路交叉点创建TIN;使用头尾分割对TIN中的多边形进行分类。道路的层属性可以用来识别拓扑关系中是否存在交叉或重叠,避免不同层的道路在二维平面产生的道路交叉。只有位于同一层的道路被认为是可以在它们之间通行的。
九龙是本摘要选择的研究区域,道路网络相当密集,与香港岛和新界之间存在着地理障碍。为了比较两个模型的差异,我们选择了四个典型案例,三个是因为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没有考虑到高架桥与周围环境的适应性,一个是因为在规划过程中决策者有意使该地区成为与周围环境不一致的地标。
本摘要描述了在考虑道路实际交叉点的情况下,获得自然城市分布的有效方法。我们对人类活动密集的地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社区的连接性有了更精确的识别。宏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如立交桥,阻挡了附近市民的行动,而他们的社区的可及性与整个城市的可及性是共享的。城市规划者需要意识到,真正的城市不是一张有向图,连接度越高越好。有向图的线条中无意义的空隙就是现实中市民的生活空间。需要注意的是,这一代的结果只能代表当时的路网生成结果,而不能代表城市中长期不变的热点区域。每一代的结果都会随着当时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形态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自然城市是不稳定的、开放的。
关键词
Living structures,Natural cities,Complex System,Head/tail breaks
报告人
刘信陶
香港理工大学

稿件作者
肖之阳 香港理工大学
刘信陶 香港理工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