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口郊区化演化及养老服务设施匹配研究——以上海大都市区为例
编号:1744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0 15:21:40 浏览:165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8日 09:3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8B] 8B、城市与区域地理 [8B-2] 8B -2 城市与区域地理

暂无文件

摘要
中国城市正经历着郊区化与老龄化交织与叠加的时期。截止2021年末,65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0056万人,占总人口14.20 %。“十四五”时期,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将成为中国城市未来需要面对的全局性、长期性发展问题。与此同时,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在稳步推进,“十四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这意味着更多的老年人将在城市中养老。养老服务设施作为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构成,是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保障居民高质量养老的重要基础。在此背景下,国家出台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中提出适应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老龄化趋势,提高养老机构的覆盖率,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加强区域协作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因此,研究老年人口变化和养老服务设施匹配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老龄化研究在学界得到广泛讨论,老年人的住房与社会隔离、养老模式、空间分布演化、生命历程被认为是人口老龄化研究的重点(Harper & Laws1995)。其中,人地关系研究一直是地理学界的核心研究之一。不同国家的学者基于地区特点探讨了老龄化空间的分布特征,Flynn(1980)发现美国老年人口主要聚集在中心城区和边远农村,呈现的两极分化的分布特征。加拿大的老年人则倾向于生活在环境更好的郊区,而不是经过绅士化改造的城市中心(Smith, 1998)。欧洲的学者通过对比长时间序列下城市与郊区的人口变化,发现重要的老年人口增长点在郊区(Walford & Kurek, 2008)。许昕等(2020)分析了1982-2015年城乡老龄化演变规律,发现历年乡村老年人口皆高于城市,且乡村老龄化地区呈现“多极”分布、区域集聚的格局。近年来,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城市快速蔓延给行政区边界地区带来了经济发展和人口迁入,同时也加速了边界地区的老龄化进程。以往研究在探讨老年人口流动和养老服务匹配问题时,大多将老年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缺乏考虑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养老需求的显著差异。
因此,研究基于郊区化、人口老龄化研究,利用多源数据,通过时空动态分析刻画老年人口郊区化演化机理。结合人口普查数据和养老服务设施数据,运用区位熵对各区县老年人的养老服务设施配置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养老服务设施按老年人口和地理面积配置的匹配程度。最后,从社会、经济、空间角度探讨形成养老匹配差异的影响因素。探讨转型背景下中国城市郊区的老龄化演变特征,系统分析养老设施匹配布局,有利于加深对老龄化和郊区化的理论关联研究,同时也能为老龄化郊区养老设施布局反思和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出优化策略。
关键词
人口流动,老龄化,养老设施匹配,大都市区,郊区化
报告人
顾宗倪
南京大学

稿件作者
顾宗倪 南京大学
罗小龙 南京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