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泥炭及其环境变化记录
编号:1673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0 14:55:20 浏览:190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08:5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场:[1B] 1B、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1B-2] 1B-2 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暂无文件

摘要
雨养泥炭沼泽是一种重要的泥炭沼泽类型,具有全球广泛分布的特点,其养分补给主要源于大气降水(包括雨、雪和空气尘埃)。在全球环境变化的背景下,雨养泥炭是继黄土、冰芯、湖泊沉积等地质载体之后,成功应用到记录过去环境变化研究的新兴地质档案。东北大兴安岭、长白山雨养泥炭是在相对寒冷、高湿的生态环境中形成的,主要造炭植物是泥炭藓。海拔1000m 以上的摩天岭与长白山主峰植被覆盖完整,迄今为止受到人类活动直接干扰较小,是获取自然环境变化信息的理想场所。
本研究将以重点剖析大兴安岭摩天岭雨养泥炭和长白山地泥炭沼泽的沉积记录为主线,进行210Pb和137Cs放射性技术测年,建立高精度的年代框架;通过干容重、含水量、有机质含量等基本理化分析,探讨沉积剖面结构特征和泥炭沼泽发育历史;通过对对沉积柱芯泥炭灰分粒度、磁化率、化学元素及有机污染物等指标分析,分离出人类活动强度信息与自然环境背景值,重建东北地区过去200年以来区域尘暴演化和环境污染历史。此外,还探讨了泥炭沼泽的碳累积和碳储量等问题,为全球湿地碳库提供了基本数据支持。
研究主要发现:(1)通过沼泽湿地碳累积和固碳潜力研究,揭示了全新世泥炭沼泽的发育过程及营养水平的变化规律,提出东北地区泥炭发育主要受气候影响的初级生产力变化控制的新认识。(2)基于泥炭地球化学记录,定量重建了连续高分辨率的千-百年尺度的大气降尘历史,提出东亚季风和西风环流的相互作用是东北地区粉尘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3)通过痕量元素和多环芳烃多指标综合研究,重建了近200年东北地区环境污染历史,定量区分了污染物的自然背景和人类活动的贡献份额,提出中国东北进入人类世的起始时间为~1950。这些成果理论上深化了对沼泽湿地发育和环境变化的认识,促进了泥炭地学的发展,也拓展了第四纪环境演变的研究内容。在实践上,揭示了人类活动对沼泽湿地的影响作用,为实现区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关键词
泥炭;人类世;环境变化;代用指标
报告人
鲍锟山
华南师范大学

稿件作者
鲍锟山 华南师范大学
沈吉 南京大学
王国平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