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泥和Mokhovoe泥炭地植被演替、表面湿度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编号:1668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5 15:16:01 浏览:243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10:5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场:[1B] 1B、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1B-2] 1B-2 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暂无文件

摘要
北方泥炭地的发育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位于北方泥炭地南缘的长白山区和阿尔泰山区纬度相当,分居在亚洲大陆两侧,均受陆地性气候影响,人类活动影响弱。两区泥炭地发育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否具有可比性,值得探讨。本研究选择分属两区的哈泥和Mokhovoe泥炭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鉴定剖面植物残体,揭示泥炭地植被演替过程,利用植物与水位间的关系重建地表湿度,探讨亚洲大陆两侧山地泥炭地植被演替对区域气候变化响应的异同点,主要结论如下:
(1)长白山区哈泥泥炭地中全新世以来植被演替及水位埋深(DWT)变化经历了以下阶段:8200—5400 cal yr BP期间,苔草占主导地位,DWT在3.8-9 cm间波动,地表湿度大;5400—3900 cal yr BP期间,苔草及纹皮组泥炭藓共同主导,DWT在3.4-17.6 cm间波动,地表湿度小且波动剧烈;3900—2000 cal yr BP期间,苔草和镰刀藓共同主导,DWT在3.5-6.9 cm间波动,地表湿度增加;2000—300 cal yr BP期间,苔草和镰刀藓共同主导,镰刀藓占比降低,800 cal yr BP后,苔草占主导地位,木本植物增加,DWT在3.5-8.9 cm间波动,地表湿度变小。
(2)将哈泥泥炭地植被演替、碳累积与该区利用孢粉、同位素重建的气候进行对比,发现大暖期以来该泥炭地较好地响应了区域气候变化:中全新世气候暖湿,泥炭地表面湿度大,植被以苔草为主,碳累积速率偏高;晚全新世气候变冷,藓类植物增加,在气候波动过程中碳累积速率也呈波动变化,其中世纪暖期,气候转暖,植被组成以苔草为主,初级生产力高,碳累积速率升高;小冰期地表变干,尖叶组泥炭藓代替了镰刀藓,初级生产力低,碳累积速率下降。
(3)对Mokhovoe泥炭剖面植物残体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得到该泥炭地地表湿度变化,将该结果及植被演替结果与该区利用孢粉等指标重建的气候进行对比,发现:12855—8700 cal yr BP期间,莎草科占主导地位,不可识别有机物含量高,地表湿度小,响应温度升高、降水偏低的气候;8700—5100 cal yr BP期间,喜湿的藓类占主导地位,地表湿度变大,响应暖湿气候;5100—1400 cal yr BP期间,莎草科代替了喜湿的藓类占主导地位,地表湿度下降,但高于早全新世;1400 cal yr BP至今,泥炭藓占主导地位,狭叶组泥炭藓较多,地表湿度回升,但不及中全新世。
(4)将哈泥和Mokhovoe泥炭地植被演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千年尺度上,两泥炭地较好地响应了各自的气候变化,如在中全新世气候暖湿,两泥炭地都出现了较多喜湿的物种。在百年尺度上,两泥炭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比较一致,体现在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但是由于两地所处的气候类型不同,同样在小冰期,阿尔泰地区表现为冷湿,而长白山地区表现为冷干,但是两处泥炭地都响应了所在区域的气候变化。
泥炭地的形成和发育除了受气候因素影响外,还受地质地貌、水文等他生因素及植被演替等自生因素影响。因此,利用植物残体重建过去的气候和环境变化时需要充分考虑包含上述因素在内的诸多因素,避免以一孔之局地尺度代替区域层面的环境变化。深入研究全新世以来泥炭地植被发育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泥炭地植被动态、碳累积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长白山区;阿尔泰山区;植物残体;地表湿度;气候变化
报告人
孙玮珊
东北师范大学

稿件作者
孙玮珊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赵红艳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李鸿凯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杨倩楠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