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骤旱次季节尺度集合预报水平评估
编号:1571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0 12:00:07 浏览:219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8日 10:49(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6min

所在会场:[15A] 15A、水文地球科学 [15A-4] 15A-4 水文地球科学

暂无文件

摘要
骤旱是一类爆发迅速、强度大的干旱,近年来在我国频繁发生,并呈现逐年加剧的趋势,对我国粮食及水资源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骤旱的突发性及高强度对预测预警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缺乏适当的识别和评估方法,目前对骤旱的预报技巧的了解有限。本研究使用次季节到季节尺度(S2S)历史回报数据,研究了中国区域预见期为1-3周的骤旱预报技巧。基于ERA5土壤湿度再分析资料,评估了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预报模式对次季节尺度骤旱的预报技巧。进一步,利用集合径流预测(ESP)方法生成气象强迫集合,驱动高分辨率陆面水文模型开展回报试验,探究陆面水文初始记忆性对骤旱预报的影响。结果发现,第1周预见期(提前一周)ECMWF和NCEP模式低估了5%和19%的骤旱发生频率;全国平均的骤旱命中率分别为0.22和0.16,华南地区可达到0.29和0.18。概率预报方面,ECMWF模式的布莱尔技巧评分也高于NCEP模式,特别是在华东地区,这可能与ECMWF模式较高的气温和降水预报能力有关。两个预报模式集合平均的公平技巧评分相对于ECMWF和NCEP模式分别提高了8%和40%,同时布莱尔技巧评分也显著提高,说明多模式集合能够有效提高骤旱的预报技巧。基于初始记忆性的预报方法,在第1周预见期的预报效果跟NCEP模式相当,但略低于ECMWF模式的预报效果,说明较短预见期内准确的陆面水文初始状态可以发挥其在骤旱预测中的优势。而在较长预见期,气候模式对骤旱预测的影响更加显著。
关键词
骤旱,次季节尺度,集合预报
报告人
马汝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稿件作者
马汝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袁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