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纬度钠层平均特性的共轭研究
编号:156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7 17:34:14 浏览:158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6日 08:1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min

所在会场:[SP] 张贴报告专场 [SP-11-1] 11、空间物理与空间探测

暂无文件

摘要
金属层存在于大气中间层顶和低热层区域(约80-110km),包含钠、钾、铁、钙等多种金属元素,能响应低层和高层大气的活动过程,是一种很好的动力学和化学过程示踪剂。这些金属成分中,钠原子的粒子浓度、生命周期和后向散射截面均较大的特性使其更容易被激光雷达观测到,因此对钠原子的研究最为广泛。先前多个激光雷达台站观测结果显示,钠层有着明显的夜间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但目前共轭站点的钠层观测研究还是空白。国际子午圈是以我国子午工程为核心,联合东经120°、西经60°子午圈沿线的观测计划,本文基于国际子午圈中中国海南(20.1°N,110.2°E)和巴西São José dos Campos(23.1°S, 45.9°W)两个低纬度共轭台站的激光雷达,对巴西和海南近300个有效观测夜晚的数据进行了研究对比。我们发现,两台站钠密度均有较明显的年变化和半年变化特征,且钠密度最大值一般出现在二分点附近,最小值出现在二至点附近。为了了解Na层特征参数的年变化分量和半年变化分量的占比,我们用谐波函数对两台站的特征参数进行调和拟合。结果显示,两台站质心高度和RMS宽度变化都比较平稳,且两台站钠层峰值密度有较明显的年变化特征,但海南峰值密度的半年变化特征弱于巴西,巴西钠层柱密度的年加半年变化特征也比海南明显。最后,基于两台站的复合夜观测数据,我们在海南和巴西两台站都观测到了夜间峰值高度随时间下传的现象,与Arecibo台站钾层的观测结果相似(Yue et al., 2017),且两台站均在天亮前观测到了钠层密度明显增大的现象,这些现象的机制分析将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展开。
关键词
激光雷达,钠层,国际子午圈
报告人
吴方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稿件作者
吴方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焦菁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杨国韬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