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留NAPL污染物形态对多孔介质电阻率的影响:微流控实验与孔隙网络模拟探究
编号:1502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0 17:36:10 浏览:174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09:24(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6min

所在会场:[15C] 15C、水文地球科学 [15C-1] 15C-1 水文地球科学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非水相液体(Non-aqueous phase liquid, NAPL)污染场地的精细刻画是高效低耗地修复NAPL污染的前提。除传统采样方法外,国内外广泛采用地球物理直流电法勘探进行NAPL污染场地监测。研究者通常使用阿奇定律(Archie’s law)这一岩石物理模型建立电阻率与NAPL饱和度间的关系,从而估计地下介质的NAPL饱和度。也有研究者基于二维与三维孔隙网络模拟建立了电阻率与NAPL相拓扑性质关系的岩石物理模型。然而,这些模型由于未考虑孔隙中NAPL赋存形态对电阻率的影响,往往仅适用于特定润湿性的多孔介质。为探究残留NAPL形态对电阻率影响以及不同岩石物理模型适用性的内在机理,我们制作了具有不同润湿性的二维微孔隙模型,在可视化实验室条件下测量了NAPL驱替过程中的电阻率和NAPL形态变化。结果表明,在非饱和多孔介质中,电阻率与孔隙水欧拉数之间并非简单的幂律关系,而是由残留NAPL的大小和孔喉宽度决定的多种相关形式。同时,分布在死端孔隙(Dead end)中的残留NAPL对整体电阻率的影响不显著。本研究中发现阿奇定律中的饱和指数与残留NAPL的平均大小存在幂律关系,进一步完善了阿奇定律在多相流系统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多孔介质,电阻率,阿奇定律,孔隙网络,非水相液体,相形态,孔隙尺度
报告人
强思远
南京大学

稿件作者
强思远 南京大学
施小清 南京大学
康学远 南京大学
刘媛媛 南京大学
吴吉春 南京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