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地区2019年夏秋热旱:早期传播、过程演变及干热同期性
编号:1451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2 09:54:44 浏览:172次 特邀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8日 10:22(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15C] 15C、水文地球科学 [15C-2] 15C-2 水文地球科学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热旱事件(同期发生的干旱和热浪异常)最近引起了很多关注,但目前关于它的早期传播和同期性的认识仍然有限。本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2019年夏秋热旱为研究对象,从水汽输送、热量平衡和大气动力异常等角度进行过程尺度分析。主要成果如下:(1) 本次热旱事件并非孤立,它与两个月前华北地区上空的干旱信号的早期传播有关。(2) 从直接的物理原因角度,干旱演变与东海洋面低层气旋异常主导的异常水汽输送有关。同时,长江中下游的局部低层热异常与增强的水平平流加热有关,同期的低空云量减少和向下短波辐射增强有利于这种近地表变暖。(3) 区域尺度上,干旱和极端高温的同期性可以通过下沉放大(抑制降水形成)和低层辐散加剧(减少低云量)的综合影响来理解。(4)从大尺度动力异常角度,本次热旱事件的早期传播和发展也有所反映。垂直方向上,与经向环流下沉支的南移和增强有关;水平方向上,200hPa气旋异常的强度变化与局部干旱发展相吻合。特别地,干旱发生时强度的增强可能与欧亚大陆上丝绸之路遥相关型的波列传播有关。本研究的相关认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热干旱的发生发展机制并有助于检测早期信号。本文发表于JGR-atmos (2020), DOI为 
https://doi.org/10.1029/2020JD033742
关键词
高温干旱,长江,水文气候,干旱成因,干旱预测,夏秋连旱,高温热浪
报告人
刘臻晨
博士后研究员 复旦大学

稿件作者
刘臻晨 复旦大学
周文 复旦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