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隆卡考古遗址单颗粒钾长石pIRIR定年揭示的青藏高原东北部全新世季风、漫滩洪水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编号:1290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9 22:45:52 浏览:196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08:49(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1C] 1C、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1C-2] 1C-2 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暂无文件

摘要

全球变暖导致青藏高原洪灾频率增加,影响了河流流域数百万人的生活。由于缺乏洪水沉积的可靠年代学,长时间尺度上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及其相关洪灾频率之间的关系仍不清楚。本研究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黄河上游沙隆卡考古遗址(SLK20)的河流-古土壤序列进行了14C测年、单颗粒石英光释光测年和单颗粒钾长石pIRIR测年(pIR50IR170,pIR200IR290)。该遗址发掘了旧石器、新石器和青铜时代的文化层。通过释光特性分析以及石英光释光年龄、钾长石pIRIR年龄和14C年龄的交叉比较,验证了单颗粒石英光释光年龄和钾长石pIRIR年龄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单颗粒钾长石pIR50IR170的最小年龄模型(MAM)可用于全新世不完全晒退的河流沉积的年代测定。基于年龄-深度模型以及SLK20遗址的粒度和磁化率的气候代用指标表明,在9.9 - 9.1、∼8.0、7.6 - 6.3、5.0 -3.4 kyr BP时期黄河漫滩洪水增加,在这些时期之间,黄河漫滩洪水减少,古土壤发育。在古土壤发育时期,SLK20遗址在∼8.1、∼7.8、6.3 - 5.0和3.5 - 2.0 kyr BP时期出现文化层,表明有人类活动。东亚夏季风(EASM)强度的变化导致SLK20遗址全新世中期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人类定居。全新世中期EASM降水变化引起的洪水事件显著影响了SLK20遗址的人类定居。在全新世中期至晚期,随着东亚夏季风在该地区的减弱,生存策略的改善可能主导了青藏高原东北部的人类定居。
 
关键词
单颗粒钾长石pIRIR测年,14C测年,考古遗址,人类活动,青藏高原东北部,全新世
报告人
王懿萱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稿件作者
王懿萱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李国强 兰州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