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东南澜沧江源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堆积与下切过程
编号:1261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7 22:07:51 浏览:164次 快闪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16:2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3min

所在会场:[1C] 1C、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1C-3] 1C-3 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暂无文件

摘要
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多条世界级大河的发源地,被称为“亚洲水塔”。然而,由于高原内部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这些大河源区的河流地貌演化过程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仍不清楚。本研究利用光释光(OSL)和14C技术测定了澜沧江源区最上游的山间盆地——杂多盆地的阶地年代序列,重建了该盆地晚更新世以来河流堆积与下切历史。测年结果表明,盆地内T4至T1阶地分别形成于末次间冰期(~125 ka),末次冰期(22 ka),末次冰消期(16 ka)和全新世早期(7.6 ka)。我们推测盆地内最高的T4阶地(拔河约60 m)沉积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IS)5之前。MIS 5时期,可能由于降水的增加和植被的改善,河流开始下切,并且下切深度超过50 m,抵达基岩(红色砾岩)。MIS 4期间,可能由于冰川活动产生大量碎屑物质导致和河流负载增加,盆地再次接受堆积,在河道内沉积了厚度超过20 m的冲积物。约22 ka时,河流再次下切,形成了拔河约28 m的T3阶地。此后,可能由于降水和植被的增加,澜沧江持续下切,在16 ka和7.6 ka分别形成拔河约22 和11 m的两级基座阶地。
研究表明澜沧江上游杂多盆地河流堆积过程发生在冰期,而下切过程主要发生在冰消期和之后的间冰期,轨道尺度的气候变化很可能是青藏高原东南缘山间盆地河流地貌演化过程的主控因素。
关键词
光释光测年,青藏高原,澜沧江,河流地貌,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
报告人
沈勤径
汕头大学

稿件作者
沈勤径 汕头大学
周银军 长江科学院
赖忠平 汕头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