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化石LA-MC-ICPMS铀系原位定年的方法及应用
编号:1227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9 22:16:11 浏览:181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09:3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1A] 1A、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1A-2] 1A-2 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动物骨骼和牙齿化石是“开放系统”,在埋藏过程中会不断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导致化石样品的铀系年代与其实际年龄不一致,因此化石的铀系测年需深入研究铀在样品中的空间分布和迁移模式。本研究将高分辨率激光剥蚀(LA)采样技术与高精度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联用,建立了化石样品LA-MC-ICPMS铀钍同位素原位分析方法。研究表明,LA-MC-ICPMS微区原位分析可获取化石样品中微米级空间分辨率的铀钍同位素以及铀系表观年代的分布,由此可根据铀的扩散-吸附(DA)模型深入研究样品内部铀的迁移路径,解译铀的吸附模式,改进对化石“开放体系”的铀系测年。
位于辽宁省营口市的金牛山古人类遗址是迄今为止东北地区发现最早的古人类和旧石器文化遗址之一。前人对金牛山人化石的年代进行了大量研究,铀系年代约为26.3万年(Chen et al.,1988),ESR年代约为22.8万年(陈铁梅等,1993;Chen et al.,1994),热释光年代约20万年(郑公望和康永洙,1994)。利用本实验室建立的LA-MC-ICPMS铀钍同位素原位分析技术,对金牛山古人类遗址的11个哺乳动物骨骼化石样品进行直接定年。样品分别采自该遗址的3个不同层位,其中6个样品出土于金牛山古人类化石上一层(第VII层),5个样品与人化石位于同一层位(第VIII层)。对骨化石剖面从外边缘向内边缘的激光剥蚀原位分析发现,不同化石样品经历了不同铀吸附过程,如早期吸附、晚期吸附和淋失。结合扫描趋势和测年数据分析,4个样品的铀系年代的二维分布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现为早期吸附,平均年代分别为:20.5万年、25.2万年、31.3万年、34.7万年;6个样品的内外边缘区域均呈现不同程度的铀再次吸附,其靠中间区域年代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平均为:20.4万年、21.6万年、24.5万年、24.8万年、34.8万年、36.6万年;1个样品的234U/238U活度比在1.55~1.56之间,230Th/234U活度比在1.15~1.18之间,超出了铀钍衰变平衡,表现出明显的铀淋失。结合化石样品所在层位分析,金牛山人的年代应>35万年。
 
关键词
铀系测年,金牛山人,微区分析,激光剥蚀,骨骼化石
报告人
刘玥
南京师范大学

稿件作者
邵庆丰 南京师范大学
刘玥 南京师范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