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介形类重建的新疆天山大龙池近千年气候演化及驱动机制
编号:1103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9 20:36:50 浏览:150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6日 08:0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0min

所在会场:[SP] 张贴报告专场 [SP-1-1] 1、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暂无文件

摘要
中亚干旱区是北半球重要的干旱地带,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生态脆弱区和响应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大量的研究表明中亚干旱区过去1000年在多百年尺度上呈现出“暖干—冷湿”的气候特征,存在湿度变化的“西风模式”,但在多年代际至百年尺度上的气候波动目前研究较少;过去千年湿度变化是受控于气候系统内部变率,还是受控于外部驱动也尚存在争议。本研究选择新疆中部天山大龙池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表层沉积物介形类组合和优势种年龄结构发现,水深和水动力条件是影响介形类生长分布的主要因素;优势种F. gyirongensis种群在浅水区以中、晚龄期为主,而在深水区以早、中龄期为主,这种伴随着水深的年龄结构梯度是介形虫个体死亡后壳体受到水动力分选,顺坡搬运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基于沉积岩芯介形类组合变化,结合F. gyirongensis种群年龄结构,重建了大龙池地区近千年以来的湿度演化历史,表现为小冰期湿润,中世纪暖期与现代暖期干旱的气候特征。但在多年代际到百年尺度上,大龙池地区的水位存在多次剧烈且不稳定的振荡,这种在多年代际到百年尺度上的湿度振荡显著受太阳活动Gleissberg周期的控制,其主要通过控制温度和蒸发对中亚干旱区的有效湿度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关键词
新疆大龙池,过去千年,介形类,气候变化,太阳活动
报告人
毛欣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稿件作者
毛欣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刘兴起 首都师范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