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抚仙湖生态系统演变特征及意义
编号:1084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9 20:35:25 浏览:153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6日 17:44(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8min

所在会场:[1B] 1B、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1B-1] 1B-1 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增强的背景下,区域与全球尺度的水环境都面临着生态功能丧失,系统服务能力下降的危机。在不同区域,流域开发强度,湖泊环境压力都会导致湖泊生态响应模式存在明显差异。近现代以来,云南湖泊生态系统功能持续退化,生态环境问题治理困难。抚仙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深水湖,蕴含大量优质水资源。然而,区域气候变暖和人为干扰活动使得抚仙湖营养含量升高,藻类问题加剧。政府对抚仙湖流域的严格管控也没有取得显著效果,对于抚仙湖生态系统变化的了解十分有限。本研究通过沉积物记录和现代湖泊监测资料,识别抚仙湖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下硅藻群落结构响应的过程,并分析其群落结构变化对于湖泊生态演变的指示意义,以保护抚仙湖生态发展。结果显示,抚仙湖生态系统自1980 开始出现明显变化,硅藻群落中本地寡营养种(Cyclotella rhomboideo-elliptica)相对丰度显著下降,指示营养含量升高(Fragilaria crotonensis)和热分层稳定(Cyclotella ocellata)的属种增加。2010年后 Cyclotella rhomboideo-elliptica基本消失,Cyclotella ocellata成为新的优势种。通过DCA分析和稳定性计算,发现抚仙湖1980~2010年间生态系统群落不稳定性加剧,并且2010以后生态系统发生明显转变,湖泊生产力(TOC含量)明显上升,湖泊氧化条件下降(FE/Mn)。收集气温、降水、渔业产量、GDP产值、煤产量和湖泊水位数据以揭示抚仙湖硅藻群落变化驱动因子。分析发现,抚仙湖渔业产量在1980年开始增加,1980年末,太湖银鱼的引进(Neosalanx taihuensis)导致渔业产量激增,且导致本地鱼类鱇浪白鱼(Anabarilius grahami)产量的明显减少,湖内鱼类种群结构也发生变化。同时,1980年后,区域升温明显,1950~1980年,区域年均温为14.58℃,2010~2020年均温超过16℃,上升10.61%。气候变暖能明显影响深水湖泊生态系统演化过程,导致湖泊内部营养循环机制改变,群落结构变化和藻类爆发问题。而人类活动导致湖泊营养激增和物种结构的改变使得湖泊生态转变发生的快速而剧烈。总而言之,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耦合作用导致抚仙湖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且已经处在生态系统稳态转换的进程之中。
 
关键词
湖泊沉积
报告人
朱可欣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稿件作者
朱可欣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王荣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