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足类化石外壳揭示的青藏高原东北部过去1400年的气候变化
编号:1076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0 21:54:41 浏览:251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6日 16:17(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8min

所在会场:[1B] 1B、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1B-1] 1B-1 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青藏高原东北部位于印度季风、东亚季风和西风的交汇处,是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地区。在本研究中,我们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兴错(Xing Co,33.8644°N,102.3642°E,3437 m a.s.l.)采集了一根长45.5 cm的湖泊沉积岩芯,覆盖了过去1400年。根据AMS14C、210Pb/137Cs测年建立年代框架,以腹足动物化石外壳的碳氧同位素分析为基础,结合粒度、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基于花粉数据的降水定量重建方法,重建过去1400年来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分辨率气候演化历史。结果表明,过去1400年来的气候变化包括四个阶段:阶段一,公元580~840年,从寒冷干燥到温暖湿润的气候波动,湖泊生产力水平逐渐提高,入湖径流增强。阶段二,公元840~1380年,最温暖潮湿的气候区,湖泊水动力强度高;其中,公元900~1300年是中世纪温暖期(MWP)。阶段三,公元1380~1855年,气候整体最冷和干燥,湖泊水动力强度低,对应小冰期(LIA)。阶段四,公元1855年后,气候转为温暖湿润,降水和温度异常升高,湖泊富营养化,代表了现代暖期(CWP)。在过去1400年中,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气候呈现出暖湿-冷干的模式。兴错的腹足类化石外壳记录的同位素信息反映了季风信号,这种气候特征主要由东亚夏季季风(EASM)调控。而温度的波动可能反映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太阳活动和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本研究的气候重建结果与其他记录呈现出较好的一致性,提供了青藏高原东北部上个千年期间气候变化的可靠记录。
 
关键词
兴错,腹足类化石外壳,同位素,中世纪暖期,小冰期
报告人
李昀卿
首都师范大学

稿件作者
李昀卿 首都师范大学
张艳蓉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陈美娇 首都师范大学
田芳 首都师范大学
曹现勇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张菀漪 兰州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