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00年来长江下游古丹阳泽圩田的开发与演变
编号:1063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0 21:54:58 浏览:212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6日 17:2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8min

所在会场:[1B] 1B、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1B-1] 1B-1 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圩田是长江下游地区特有的一种人工水利田,是中华民族农业文明在该区发展的重要体现。在3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长江下游芜湖东部的圩区是一片被称为古丹阳泽的湖沼湿地。自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继据有该区以来,农耕文化和圩田技术传入,使得本区由一个纯粹湖沼湿地区逐渐演变为农业区。随着圩田开发进程的加快和开发规模的扩大,加之区域晚全新世以来气候环境的变化,芜湖东部的古丹阳泽湿地从一个“下湿厌水”、“多籔泽”的以自然过程为主的湿生环境演变为“顷亩千百,皆为稼地”的以圩田开发为主的人地交互作用的环境。目前,古丹阳泽湿地已成为长江下游圩田开发的典型地区,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而圩田开发也成为该地区土地利用的重要方式。作者在大量野外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历史文献、考古、遥感、古地图和古环境资料,广泛搜集近3000年来古丹阳泽开发与演变的证据,对该区典型历史时期的圩田分布范围进行了复原,并制作了相应的圩田分布图。结果表明,古丹阳泽圩田开发始于春秋,发展于三国,繁荣于宋代,鼎盛于明清至近现代。圩田开发在空间上总体表现为从水阳江下游古丹阳泽湿地中部开始,由东向西,往南北方向扩展,圩田面积逐步扩大的过程。古丹阳泽圩田的开发与演变是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湿地环境演变、古聚落地位和功能的转变、人口迁移、宋代农业技术的进步、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
古丹阳泽湿地;历史时期;圩田开发;聚落遗址;环境演变
报告人
胡晓思
安徽师范大学

稿件作者
吴立 安徽师范大学
胡晓思 安徽师范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