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小龙湾玛珥湖记录的过去1600年高分辨率沙尘记录
编号:1060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9 20:35:25 浏览:227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6日 16:2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8min

所在会场:[1B] 1B、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1B-1] 1B-1 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沙尘暴作为自然灾害之一,会对气候和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影响,其中,东亚地区分布大量的沙漠和沙地,是全球第二大的沙尘源区。因此,对沙尘暴的演化机制和预警预测的研究对人口稠密的东亚地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器测数据的覆盖时间较短,对该区域沙尘暴的驱动机制研究尚不充分,导致目前预测结果无法统一。尽管利用地质资料重建的沙尘记录很多,但是年代准确、高分辨率沙尘历史记录较少,特别是缺少了对多年代际尺度沙尘演变的研究。本文利用我国东北地区的湖泊沉积物,基于纹层定年方法,提供了一条高分辨率的东亚沙尘代用指标。结果显示,东亚地区的沙尘记录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在过去的1600年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以及在中世纪暖期 (1000-1300 CE) 的沙尘频率要低于小冰期(1400-1850 CE)。另外,我们发现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涛动 (AMO) 对东亚沙尘有明显的影响,二者呈显著的反相关,对沙尘记录的能谱和交叉小波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两者的关系。这一结果将近期一项现代研究的机制向前扩展了1600年,证实了在多年代际尺度上东亚沙尘的发生长期受到AMO相位转变的影响,这一影响路径主要是通过海气耦合作用,使得东亚地区冬季的沙尘源有效性和风力强弱发生改变,进而控制沙尘暴的频率。由于AMO相位存在准周期震荡,所以可以据此估算下一个AMO相位到来时的气候背景是否有利于东亚沙尘暴的频发。
关键词
沙尘暴,AMO,湖泊沉积,纹层
报告人
刘轩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稿件作者
刘轩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周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蒋诗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涂路遥 南京师范大学
张晓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徐利强 合肥工业大学
纪明 玉溪师范学院
刘孝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崔树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袁玉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罗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沈延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