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基因组工程”的实施与障碍
编号:172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2-07-14 09:21:28 浏览:464次 主旨报告

报告开始:2022年07月24日 08:4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25min

所在会场:[P] 全体会议 [P-2] 主旨报告2

暂无文件

摘要
世界瞩目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完成逾20年了。发达国家从精准医学计划到“人人基因组工程”的转折从立法到实施已经在过去的十年里走向常规化和实际应用。中国的“人人基因组计划”还没有实现实质性的推进,最基本的障碍不是资金和组织,而是语言和交流障碍,是科学发展与大众之间的认知藩篱,是走向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道路上的巨大鸿沟。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无偿赠予每个新生儿全基因组序列(99.9%准确并由国家来保存),而这个序列可以全部装在一个小U盘里,是他们的父母,还是他们的医生,还是再过20年以后的他们?
很简单,我们需要一个以中文为基本语言环境和每个公民都能学习基因知识的共享体系。这个体系的确立是需要设计、认知和时间投入的。美国的NCBI建于1987年,欧洲的EBI建于1992年,中国国家生物信息中心获批成立于2019年。20年后,今天出生的孩子们20岁的时候,会说出100个自己基因的名字吗?知道这些基因是干什么的吗?在20年后的元宇宙里,我们将如何交流科学信息?
 
关键词
暂无
报告人
于军
中国科学院大学

于军博士,中国科学院科院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教授。1983年获吉林大学化学系生物化学理学学士。同年,考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并获CUSBEA项目资助。84获美国纽约大学生物医学博士,1990年获全美泌尿科疾病研究协会博士学者基金,留校任研究助理教授。1993年加入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基因组中心任资深研究员。1998年回国担任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副主任,并于2003年参与组建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任副所长至2012年。主要从事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和分子诊断仪器研究,共发表科学论文逾350余篇,培养研究生逾百名。获科技部海外青年合作基金(1999),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基金(2002),求是科学成就奖(2002),中国科学院杰出科学成就奖(2003),第三世界科学院农业科学奖(2012)等。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7月22日

    2022

    07月25日

    2022

  • 06月15日 2022

    初稿截稿日期

  • 07月05日 2022

    提前注册日期

  • 08月01日 2022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计算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专业委员会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中山大学医学院
南方医科大学
承办单位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中山大学医学院
南方医科大学
联系方式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