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心肌组织和多器官模型的体外构建
编号:155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2-07-11 10:26:10 浏览:465次 主旨报告

报告开始:2022年07月24日 10:2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25min

所在会场:[P] 全体会议 [P-2] 主旨报告2

暂无文件

摘要
尽管3D打印技术在器官体外制造方面展示了较大的优势,但传统的3D打印方法仍无法解决打印后器官血管化的难题。我们与合作团队开发了一个基于六轴机械手臂的3D打印系统和不依赖于生物固定材料的液面下细胞打印策略,从而实现了在任一方向打印细胞并维持打印后细胞的正常功能。基于这一方法打印的心肌组织可形成毛细血管结构并长期存活,从而为功能化的复杂组织器官打印提供了新的策略。我们还开发了一种基于人类胚胎干细胞的分化方法,可获得具有神经、心脏、消化等系统细胞的多器官模型(hOMs)。hOMs中的不同器官系统协调发育并部分形成与体内器官相似的结构,在药物副作用评估中也比小鼠模型更加真实地反映药物对人体的致畸效果,将助力于器官发生机制和疾病治疗相关研究。
 
关键词
暂无
报告人
王秀杰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

王秀杰,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分子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获得南开大学生物专业学士学位,2000年获得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专业硕士学位,2004年获得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生物信息学专业博士学位,同年加入中科院遗传发育所任研究员。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和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主要从事非编码RNA的系统发现和功能相关的生物信息学与实验生物学研究,近年来也开展干细胞体外分化和基于机械手臂的细胞打印研究。发表SCI论文102篇,他引10000余次,H-index为50,多项工作得到ScienceNow, Nature Review Genetics等科技媒体的推荐,一项成果入选“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200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曾获得“中央国家机关五四奖章标兵”、“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获得首届“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创新突破奖” 和第八界“中国侨界贡献奖”一等奖。2014年和2016年分别作为第二完成人和第四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7月22日

    2022

    07月25日

    2022

  • 06月15日 2022

    初稿截稿日期

  • 07月05日 2022

    提前注册日期

  • 08月01日 2022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计算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专业委员会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中山大学医学院
南方医科大学
承办单位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中山大学医学院
南方医科大学
联系方式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