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 2021-08-13 16:39:33
四川盆地冬季局地环流特征、成因及城市化影响模拟
四川盆地,城市化,局地环流,数值模拟,昼夜差异
摘要待审
陈笑笑 /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湖北分院
为研究盆地冬季局地环流对城市化的响应机制,本论文首先利用 1990~2019年 1月近 30年 ERA-Interim的风场和温度场再分析资料,将水平风场分解为绕流和爬流分量,探讨了四川盆地冬季局地环流的热力和动力形成原因,然后结合 21世纪以来的三个典型城市化阶段( 2005年、 2010年、 2015年),利用 NCEP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典型时段下四川盆地冬季局地环流的昼夜差异特征。最后,引入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 WRF,固定初始场( 2016年 1月 1日~4日)和边界场,更换不同城市化时期的实际下垫面土地利用类型,揭示了四川盆地(以下简称盆地)局地环流对城市化的响应机理,得出结论如下:

(1)盆地冬季存在山谷风环流,垂直经向剖面在对流层中层的高原与盆地各出现一个下沉中心,形成两个相反的环流圈,夜晚辐射降温,低层为弱上升运动是因为高原山风与盆地偏东风在盆地辐合,这与夜晚山风的路径保持一致。盆地内的山谷风形成热力原因为山谷间的昼夜温差,绕流和爬流运动是动力原因。

(2)冬季盆地爬流运动占主导,典型时段进程下,受城市建面阻挡水平风速减小,绕流和爬流运动减弱,垂直运动加强;盆地中心形成区域性城市干岛,夜晚湿度增大,边界层高度变化不明显;盆地内绝对涡度为正,且对流层中高层大于低层,城市化进程下绝对涡度增大,夜晚高层辐合作用增强,有利于产生下沉运动。

(3)本次个例中( 2016年 1月 1日~4日),模式根据近地面温度的日变化特征能很好的再现盆地昼夜山谷风,说明温度是山谷风形成的热力原因。城市化使城市下风向水平风速减小,低层粗糙度加深促使垂直运动加强,且晚上增幅大于白天,强度弱于高层,这是由于夜间城市热岛作用抑制了低层上升气流的加强,从而低层垂直运动增幅较弱。同时城市化建设使得边界层高度升高,低层转为不透水的下垫面,导致湿度减小,形成城市干岛,且白天对城市化边界层因子场的响应更为剧烈。此外,白天地表能量的变化更为显著,其中感热和潜热通量峰值出现在午后 13:00,城市化关键区昼夜基本为一致的增加趋势,成都在午后则出现大幅度的减少;太阳的短波辐射在白天增加,而晚上的长波辐射减少,该结果与先前的研究相反,因为在此分析期间( 2016年 1月 1日至 4日),主要的城市化地区以阴天和多云为主,而晴天较少,表明城市的 “干岛 ”效应也是冬季阴天影响城市辐射条件的重要因素,而成都地区则以晴天为主,其结果是与之相对应。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13日

    2021

    10月15日

    2021

  • 09月28日 2021

    初稿截稿日期

  • 10月08日 2021

    注册截止日期

  • 10月31日 2021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气象学会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