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与长宁地区深层页岩孔隙结构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
编号:13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20 13:53:01 浏览:182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09日 17:2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20min

所在会场:[E] 张贴报告 [E] 展板报告

暂无文件

摘要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深层页岩(埋深大于3500m)是目前中国页岩气勘探的主要接替层位,但对其孔隙结构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没有系统研究。孔隙是油气赋存空间,孔隙结构不仅决定着页岩气赋存方式,也是控制页岩气富集成藏的关键因素,研究页岩储层微纳米孔隙结构特征、形成机理,有利于页岩气成藏评价,能够提高页岩气资源评价精度和勘探决策水平,对页岩气勘探开发、产能建设具有重要的生产指导意义。本次研究,我们选取了长宁与泸州地区典型井的样品,采用FE-SEM观察不同地区深层页岩气井储层孔隙发育特征,可确定其孔隙类型、孔径大小,采用CO2吸附、N2吸附、高压压汞法分别对不同孔径区间的孔隙进行表征,采用热模拟实验阐明不同孔隙形成的机制。查明不同地区深层页岩孔体积发育差异明显,深层页岩储层孔体积主要由0.3~0.6nm、1.5~7nm、10.0~50nm三个孔径区间的孔隙提供,泸州地区深层页岩储层在50~1000nm仍有孔隙提供了大量孔体积;页岩储层孔体积的主要孔径贡献区间在不同深层页岩中差异明显。不同深层页岩储层孔比表面积均主要由0.3~0.7nm、1.5~5nm两个孔径区间的孔隙提供,三口典型井的储层孔比表面积发育差异不明显;页岩储层孔比表面积随成熟度升高变化不明显。泸州与长宁地区有机孔隙和无机孔隙均有发育,有机孔隙形成受热演化程度的控制,无机矿物孔隙主要为压实作用主导下,有机质充填改造的结果。
 
关键词
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孔隙成因,有机质孔隙
报告人
贺世杰
硕士研究生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稿件作者
贺世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7月09日

    2021

    07月12日

    2021

  • 06月28日 2021

    摘要截稿日期

  • 09月29日 2021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石油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