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在土壤中吸附固定分子机制:晶面效应
编号:791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10-19 09:04:25 浏览:380次 特邀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10月26日 16:34(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8min

所在会场:[004] 分会场报告-730室 [4-6] 主题2:土壤复合污染过程与耦合强化修复(徐建明、王玉军)

暂无文件

摘要
硫化镉纳米颗粒(CdS-NPs)是被广泛应用的纳米材料之一,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到土壤环境。此外,在具有周期性淹水/排水特征的Cd污染稻田土壤中,通过微生物如硫酸盐还原菌的作用也可生成CdS-NPs。晶型纳米颗粒存在不同的暴露晶面,其中占主导的暴露晶面显著影响颗粒表面的吸附/解吸、氧化/还原、溶解/沉淀等过程。为研究CdS-NPs暴露晶面对其溶解过程的影响,实验通过结合HRTEM、XANES、EPR和DFT计算等技术手段发现,含主导晶面{001}的六方晶系CdS-sheet表面能高且带隙窄,在光照条件下易生成电子空穴对(e-/h+),进一步生成大量的•OH,促进Cd2+释放;含主导晶面{101}和{100}的CdS-NPs带隙较宽,在光照条件下表面生成的O2和•OH量少,导致其氧化溶解过程较慢。除了光化学作用,研究还发现共存的金属离子(Cu2+)显著影响CdS-NPs转化行为,Cu2+优先沿CdS-NPs{001}晶面方向将Cd置换,生成CuS;还原性物质如S2O32-可将Cu2+转化为Cu+,促进Cd2+释放,生成Cu7S4。微生物合成的立方晶系CdS-NPs主导晶面为{111},表面原子结构与CdS-sheet一致,表面能高,因此,其具有较高的环境风险。本研究结果反映了CdS-NPs的形貌和暴露晶面对其环境行为的重要影响,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金属硫化物纳米颗粒环境行为的理解,对研究土壤氧化还原交替过程中Cd的生物有效性以及开展Cd污染修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暂无
报告人
王玉军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稿件作者
王玉军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25日

    2021

    10月27日

    2021

  • 10月10日 2021

    初稿截稿日期

  • 10月10日 2021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10月23日 2021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
农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环境微塑料工作组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土壤与地下水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工程专业委员会
森特士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