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氧化原位生成铁氧化物强化地下水中石油烃污染修复的研究
编号:763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10-17 14:39:55 浏览:461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10月26日 19:08(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8min

所在会场:[005] 分会场报告-721室 [5-9] 研究生论坛-3

暂无文件

摘要
地下水中石油烃类污染是一个主要的环境问题,由于其毒性、致癌性和致突变性,对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原位生物修复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地下水治理技术,通常需要注射或缓释补充电子受体以强化生物降解;然而由于非目标污染物的消耗和高迁移性等导致添加的电子受体停留时间短、效率低和成本高,且可能造成二次污染。近年来,原位生成电子受体以强化地下水原位生物修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以零价铁可渗透反应墙(ZVI-PRB)为基础,构建了电化学辅助生物可渗透反应墙(e-BPRB),研究原位电化氧化ZVI及其氧化产物强化苯甲酸降解的性能与机制。结果表明,ZVI可被氧化为以无定形态为主的铁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且83%以上为三价铁氧化物;ZVI含量为20%和50%(w/w)的e-BPRB对苯甲酸的去除速率分别达到了49.0±9.3和35.4±9.3 mg·L-1·d-1,相比于对照组分别提高了63.3%和18.0%;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含ZVI的e-BPRB显著强化金属还原菌PseudomonasGeobacterRhodococcusDesulfovibrio的富集。因此,在含ZVI的e-BPRB的启动过程中,ZVI可以被电化学氧化原位生成无定形态的铁氧化物并作为电子受体,同时促进金属还原菌的富集,进而提高地下水中石油烃类污染的生物修复性能。本研究证明了原位电化学氧化ZVI生成铁氧化物作为电子受体的可行性,建立了地下水石油烃类污染原位生物修复的e-BPRB新策略,强化PRB对地下水石油烃污染原位生物修复的性能。
关键词
暂无
报告人
寇双伍
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重庆大学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稿件作者
寇双伍 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重庆大学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黄永葵 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国土资源部页岩气资源勘查重点实验室
韩新宽 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洛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张代钧 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重庆大学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25日

    2021

    10月27日

    2021

  • 10月10日 2021

    初稿截稿日期

  • 10月10日 2021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10月23日 2021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
农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环境微塑料工作组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土壤与地下水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工程专业委员会
森特士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