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合表面活性剂与氧化剂原位修复NAPLs污染场地的最新进展
编号:75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10-17 14:21:33 浏览:406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10月25日 20:52(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8min

所在会场:[005] 分会场报告-721室 [5-8] 研究生论坛-1

暂无文件

摘要
NAPLs污染场地的原位修复技术近些年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研究,其中表面活性剂耦合氧化剂修复技术是一种新兴的联合修复技术,它起源于原位表面活性剂冲洗技术和原位化学氧化技术(ISCO)。表面活性剂能够增加NAPLs在水中的溶解度,而氧化剂能够原位破坏溶解态的NAPLs污染羽。然而,表面活性剂与不同氧化剂间的耦合应用工艺需要综合考虑修复药剂的化学性质、污染场地的水文地质特征等因素以更好地发挥两者的性能。表面活性剂与氧化剂共注入工艺(也称S-ISCO技术)由于有望达到NAPLs增溶与原位降解的双重目标因而在耦合应用工艺中最具前景。在耦合应用过程中,表面活性剂与氧化剂(或活化氧化材料)间的化学兼容性及表面活性剂对NAPLs污染物降解效率的影响是S-ISCO技术成功开展的两大关键因素。近些年研究者从药剂间的非生产性消耗以及氧化剂对表面活性剂性质的影响两方面探究了氧化材料与表面活性剂间的兼容性,并且发现表面活性剂在基于AOPs(高级氧化过程)的ISCO技术中还具有激活氧化材料(如过硫酸盐)以及影响自由基链反应的作用。此外,表面活性剂胶束保护作用及竞争氧化作用对NAPLs降解效率的影响也被研究者进行了深入探究,NAPL污染物在胶束中的增溶位点、在胶束相-水相间的动态分布特性以及表面活性剂与氧化剂间的亲和力是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目前,表面活性剂存在下的NAPLs污染物降解机理是这一领域亟待明确的问题。最终,筛选研发那些即对NAPLs污染物具备高增溶性能又与氧化剂具备良好兼容性的绿色表面活性剂以及进一步提升氧化剂对NAPLs污染物的选择性氧化效率是S-ISCO技术突破实验室研究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暂无
报告人
杨礼恒
硕士研究生 同济大学

稿件作者
杨礼恒 同济大学
刘佳 同济大学
黄翔峰 同济大学
彭开铭 同济大学
陆丽君 同济大学
冯世进 同济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25日

    2021

    10月27日

    2021

  • 10月10日 2021

    初稿截稿日期

  • 10月10日 2021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10月23日 2021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
农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环境微塑料工作组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土壤与地下水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工程专业委员会
森特士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