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场地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物的多元素耦合反应机制和模拟
编号:74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10-17 12:57:21 浏览:472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10月26日 15:06(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场:[001] 分会场报告-南京A厅 [1-5] 主题16-1:地下水污染模拟、管控与修复(吴吉春、赵勇胜)

暂无文件

摘要
对氧化还原敏感的重金属/类金属污染物,如As、Cr、Tc、U等,在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中的迁移是一个复杂的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耦合过程。Fe是土壤和沉积物中丰度最高的氧化还原敏感性金属元素,积极地参与土壤和沉积物生态系统中的元素循环,当土壤和沉积物的氧化还原条件发生变化时,Fe(II)和Fe(III)会相互转化,改变土壤和沉积物的氧化还原能力,从而影响生态系统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包括重金属/类金属的环境归趋。O、N、Mn、C等元素均能通过微生物驱动的地表元素循环影响Fe(II)和Fe(III)的相互转化,直接或间接影响Fe的氧化还原能力。此外,天然土壤和沉积物中Fe的组成形态复杂,不同的形态通常具有不同的氧化还原活性,导致Fe的反应速率受非均质性影响较大。以上过程高度耦合,给数值模拟污染场地地下水重金属/类金属污染物的反应迁移行为造成极大的挑战。一个地区沉积物中拟合得到的参数往往不能用于其余地区,即便在同一地区,当环境氧化还原条件发生变化时,由于Fe组分的改变,之前的拟合参数也不再适用。本研究使用多速率的反应动力学模型成功描述Fe(II)还原Tc(VII)和Cr(VI)的氧化还原动力学;并根据铁的氧化还原活性特点,发展三步提取法,将天然沉积物中Fe(II)的化学提取相态与其反应活性关联;并进一步研究了三种具有不同活性的Fe(II)随着氧化还原条件变化的变化机制;构建了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天然土壤和沉积物Fe(II)还原通用模型。该模型被用来描述污染场地中Fe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预测场地土壤对地下水Cr污染的固化能力。
关键词
暂无
报告人
刘媛媛
副教授 南京大学

稿件作者
刘媛媛 南京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25日

    2021

    10月27日

    2021

  • 10月10日 2021

    初稿截稿日期

  • 10月10日 2021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10月23日 2021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
农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环境微塑料工作组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土壤与地下水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工程专业委员会
森特士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