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变化影响下多溶剂复合污染场地自然衰减过程中的菌群特征与作用研究
编号:158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1-10-15 09:06:50 浏览:539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10月25日 15:12(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场:[001] 分会场报告-南京A厅 [1-1] 主题9:城市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及工程应用(王水、杨洁)

暂无文件

摘要
苯系物(BTEX)和氯代脂肪烃(CAHs)是有机污染场地中常见的溶剂类污染物,且在两者共存的污染区域中普遍存在CAHs的自然衰减现象。BTEX和CAHs的降解条件和途径差异导致其复合污染场地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和功能复杂。为了更好地掌握多溶剂复合污染场地的自然衰减过程,需要进一步研究空间和和季节变化下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功能菌群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环境条件对微生物代谢活性和污染物自然衰减的影响。本课题基于某BTEX和CAHs为典型污染物的农化企业退役场地,通过在不同污染区域、深度和季节下对该场地地下水进行微生物采样监测,借助高通量测序以及与污染物、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关联分析,探讨了微生物群落(特别是脱氯菌)的组成和活性及其与污染物、地球化学性质、季节和深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复合污染区域,脱氯菌的丰度、脱氯程度均明显高于CAHs单一污染区域,说明CAHs不能单独刺激脱氯菌的富集和活性,但BTEX却促进了脱氯菌的富集和脱氯反应的发生。氧化还原电位(ORP)可影响微生物呼吸作用类型,进而导致厌氧脱氯菌更易于在场地深层富集。仅在BTEX存在的区域,雨季地下水温度提升成为导致脱氯菌丰度提升的关键因素,说明BTEX生物降解底物对脱氯菌富集起到重要作用。雨季浅层地下水ORP升高幅度更大,超过了适宜于还原脱氯的条件,因此浅层地下水脱氯菌丰度的季节变化不明显。通过共现性网络分析发现,与脱氯菌呈共现性的菌属主要与芳香烃代谢和发酵过程显著正相关关系,这说明脱氯菌、BTEX降解菌和发酵菌表现出协同作用,共同促进脱氯反应的进行。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理解和判断多溶剂复合污染场地中的自然衰减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
暂无
报告人
余冉
东南大学

稿件作者
余冉 东南大学
张晓东 东南大学;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龙涛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25日

    2021

    10月27日

    2021

  • 10月10日 2021

    初稿截稿日期

  • 10月10日 2021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10月23日 2021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
农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环境微塑料工作组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土壤与地下水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工程专业委员会
森特士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