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态微塑料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行为和沉积机理研究
编号:102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10-09 09:32:23 浏览:736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10月27日 09:48(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场:[001] 分会场报告-南京A厅 [1-7] 主题1-2:土壤污染物跨介质迁移与界面过程(朱东强、王芳)

暂无文件

摘要
目前,结合原子力显微镜(C-AFM)胶体探针技术,直观描述影响胶体态微塑料(MP)迁移行为的沉积过程机理的研究仍十分有限。本文研究了与离子强度变化有关的胶体在滤料上的迁移行为和沉积机理,开展了孔尺度柱迁移实验、微米尺度平行板实验和纳米尺度的胶体力测量的多尺度研究,讨论了离子强度和流速对模型胶体在过滤中的迁移和沉积的协同作用。确定了不同离子强度(1、10、50、100 mM KCl)和不同流速(1.0、2.5、5.0 mL/min)对MPs迁移的协同作用。在离子强度和流速较小时,协同作用较强,由离子强度导致的界面力的变化并不是产生协同作用的主要原因。借助胶体探针技术(C-AFM)进行的测试表明当离子强度变化时,接近时的界面力和回撤时的黏附力都会受到影响。滤料周围水动力条件的动态变化、胶体接近接触介质表面之间的界面力、脱附时的黏附力共同成为造成实验观察到的流速和离子强度协同作用的主要原因。通过测量接近的力曲线确认了DLVO理论,实现了从相互作用力的角度,直接测量不同离子强度下胶体-滤料界面的力-距离曲线并计算了其相互作用势能,发现用DLVO理论由Zeta电位测量计算的相互作用势能比由界面力测量计算的相互作用势能高了近一个量级,明晰了DLVO理论在解释柱迁移实验中模型胶体沉积行为的局限性。当排斥力出现时,使用C-AFM测量的界面力能够更好的量化模型胶体在滤柱中的沉积机理。
 
关键词
暂无
报告人
金超
中山大学

稿件作者
金超 中山大学
赵伟高 天津大学
肖子涵 中山大学
赵令铵 中山大学
朱世殊 中山大学
王诗忠 中山大学
汤叶涛 中山大学
仇荣亮 中山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25日

    2021

    10月27日

    2021

  • 10月10日 2021

    初稿截稿日期

  • 10月10日 2021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10月23日 2021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
农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环境微塑料工作组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土壤与地下水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工程专业委员会
森特士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